古人谈长寿

游修龄

   明朝苏州人杨循吉,著有《苏谈》一小册,其中的“寿不系人”一篇,提到饮酒与寿命的关系,举了两个相反的例子,一个是崇真宫道士龚尚贤,饮烧酒过量,夜里吹灯欲睡时,口中吐出的酒气起火,烧入喉咙而死。另一位蒋大卿“平生未尝一夕脱于姬妾,其饮酒至百钟,不醉。今年九十余,犹日行数十里也。”龚尚贤和蒋大卿同样的嗜酒,一个死于非命,一个得享长寿。第三位是不饮酒而长寿,“吾家先伯祖,老亦不绝姬妾,唯不饮酒,寿九十一而殁。”第四位是“母族之一长者曹翁,居京师,年九十余,步履如壮人。问其饮酒?亦涓滴不饮也。” 三位长寿老人中两位不饮酒长寿,一位虽然饮酒也长寿,龚尚贤则因嗜酒而早死。作者的结论说蒋大卿饮酒而长寿是“得于天者厚,不可学也。”用现在的话说是遺傳基因所致。龚尚贤之早死可作为“狂饮者之深戒也。”至于“吾家二老之不能饮酒登九十,则养生者宜师之。”这是很科学的见解。

值得注意的是,三位长寿老人中,有两位老人都是“平生未尝一夕脱于姬妾”或“老亦不绝姬妾”,就是说他们到老年仍然不离异性伴侣,作者对此并不隐讳,但也只点到为止。其实,现代的医学研究都指出体质健康的老年人都还保持一定的性要求,普通老年人里具有这种要求的,没有人理睬,也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倒是一些知名人士因有媒体报道,比较常见。如毕加索、郭沫若、默多克、杨振宁、安子介、章克标……都是结婚多次,其中章克标老人是百岁再婚,夫人50余岁,传为隹话。我的邻居沈教授,特地带了录像机去为章老拍摄婚礼留念,因章老是他中学时代的老师,我也因而得以一窥婚礼的实况。李敖还公开提倡老少配,自己身体力行。老少配的最高纪录是杨振宁2004年82岁时与28岁的翁帆结婚,两人相差54 岁,若是同一家庭,两人是祖孙的关系了。更出人意外的是,翁帆的父親65歲的翁雲光,最近与18歲的楊振寧的孫女结婚,这一来:翁帆是楊振寧的太太,那麼翁帆的父翁雲光就是楊振寧的岳父了。可是楊振寧是翁帆的丈夫,同時还是翁帆父亲翁云光的女婿,而18岁的新娘小楊是楊振寧的孫女,小楊与翁云光結婚之後,那麼小楊就成了楊振寧的岳母了?或者翁云光就成了楊振寧的孫女婿?楊振寧则是小楊的女婿,同時成了翁云光的岳祖父?这样的错综复杂比之《今古奇观》里的“乔太守乱点鹓鴦谱”不知要离奇多少倍。

一般人常认为老少配的女方都是出于金钱考虑,其实并非如此。老少配还含有父女爱的心理转移因素,比较复杂,要请教性心理学和性社会学的专家,不宜笼统指责为金钱因素,简单化的否定无助于对问题的正確理解。

扯远了,回到本题,上引的古人长寿事例,还给今人一个启发, 要知道古代没有如现代人的定期体格检查,现代医疗的条件如X光透视、超声波、CT、核磁共振、血压、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胆固醇等等的指标,数不胜数。检查中若发现一点小小的不正常,立即针对性治疗。回顾千百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只靠中医把脉诊断处方,没有任何如现代的诊断技术和药物治疗,活到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也不少,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杜甫诗“人生七十古来稀”,反映的是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很短,死亡率高之故。除去早死者,古代老年人长寿的也很多,所以《礼记》“王制”和“內则”篇及《孟子》里对老年人从六十岁一直到九十岁(及以上),的膳食需求,如何搭配,都有记载。另一方面,古代虽然没有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和条件,但古代的空气淸新,青山绿水,负离子充分,对人人免费,不必旅游,近在身边。现在的大气和水源污染、农药残毒,是现代人自作自受,并非老天爺厚古薄今。现代化追求富裕、舒适,出行有汽车代步,住在钢筋森林城市里,却可以享受山珍海味,高水平的消费,到头来得了一身营养病,得不到长寿,对照古人的扑素长寿,可以深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