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的辉煌年代

~~ 1920-1930 年代~~

 

游修龄

 

   最近香港卫视的周末节目一虎一席谈上,辩论中国足球屡战屡败的原因。中国足球的问题实在太多,不光是战斗力疲软,队员风纪败坏,还牵涉到睹球、吹黑哨,内定胜负等种种见不得阳光的丑闻。出席讨论的嘉宾们,各抒所见,展开热烈的、有时是针锋相对的辩论。场面非常热烈,引人深思。但我也注意到,尽管各种不同见解你来我往,十分热烈,有一点却是相似的,即彼此都从近一二十年內足球的一蹶不振现象,展开争鸣,各抒对策。这一来,不免给人一种错觉,似乎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中国足球如此不振作,更早时期的足球更不在话下了。其实,情况恰恰相反,中国足球早在1920--30年代曾有过令人难以置信的辉煌成就,只不过时代多变,现在的不少年轻人连40年前的文革都不知道,更何况80多年前的陈年旧事。

   以镜为鉴,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的足球只有回顾这段辉煌历史,弄清倒退的原因,有的放矢,才能着手整改。前几年时我曾写过一篇沧桑话足球的小文,即是对这段辉煌时期的回顾介绍,可能是沧桑用辞过于文绉绉,上网后的点击率极低,等于没有人看。我不甘心,仍旧希望这篇小文会引起关心足球的人的兴趣,于是把题目改成中国足球的辉煌年代,并将原文加以压缩,再上网一次,争取引起更多的人浏览。

   一九二十年代的五四运动,竖起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抨击封建旧文化,提倡新文化,浪潮波及文学、诗歌,戏曲、音乐、绘画、教育等领域,也包括足球在内,则易遭忽视。我的小学和中学时期(1926-1937)都是在五四浪潮的波动下过来的,当时我还是儿童青少年时期,全无体会,现在回想起来,才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它的影响之深远。即以足球为例,七八十年前的旧帐,不翻则已,一翻竟是当头棒喝,令人猛醒。不妨简述如下。

   足球起源于欧洲,欧洲人的体格强大,源自游牧业,得力于长年的草原奔驰。中国人一向从事农耕,不善于长驱奔驰,体力、速度都明显不如西方。在彼此差异明显的情况下,却要接受同样大小的球场,同样的比赛规则,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中国人也自有优势,如中国人有两千多年玩中式足球的技巧(古代称蹴鞠,蹴即踢,鞠即充气的球),灵活的足厎功夫,加上机智的脑子反应,充分组织发挥,是可以扬长避短,以弱胜强的。    

   五四对小学教育的改革是学习美国的儿童本位,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回忆我的小学时期(1926-1931),小朋友们踢足球(其实是一种小皮球)非常普遍。五四时期对大量西方涌进来的英文名词,来不及翻译,而且也不知道怎样翻译好。其中即包括大量的运动词汇,都是硬记英语的发音,直接使用。所以出现很有趣的现象,我们小学生,连英文拉丁字母都没看到过,却在踢小皮球时已经会叫喊 out side hand bollcor ner pass time  out shoot!  进了初中,小皮球换成大皮球,到高中才玩弄正规的足球。

   那时候课余踢足球,是很平常的事,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年级,都还有机会踢足球,随着抗战深入开展,学校迁徙到乡间,才没有条件踢足球了。应该说明的是,我不是什么足球选手,只是作为学生,学校里有这样的踢球风气而已。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说这些題外话,是想说明一点:七八十年前的大中小学生们,踢足球的风气较现在为普遍,现在的各级学生们都被一环扣一环的考试、升学链条绷得透不过气来,那有时间踢足球?即便学生本人喜欢踢,家长、老师也不答应,会被斥为不务正业。国家已經有计划把培养足球运动员放在少年体校里去,用不着一般学校操心。捨弃广大的学生群体及民间踢足球的厚实基础,企图通过行政领导、专业培训产生一流足球队员,这是舍本逐末、事倍功半的“拙策”,事实已证明此路不通。

   试以中日两国足球比赛的历史演变为例。从近期看,中国足球与日本存在明显差距,成年队已经连续十年负于日本,国奥组军之后,也是对日本保持失败负纪录,2008年初刚组建的国青,在邀请赛上再负于日本,中国国字号队伍已经全面落后于日本( 新浪体育2008220)当然,中国队也同样落后于韩国和朝鲜,就不必多说了。

   奇怪的是,如果回头看1920 1940 年代的中国足球,却有着称霸亚洲,直追欧美,令人扬眉吐气的辉煌纪录。

   19131934年间,远东运动会一共举行了十届,中国足球队除第一届参赛获得亚军外,以后的九届里,中国队连续九届荣获足球冠军。其中从第二届到第八届,还是七次蝉联冠军。1923年第六届远东运动会是在日本大阪举行,中国队在东道主的球场上以五比一大胜,创下了中国队对日本队的不败记录,也让甲午战争以来,备受压抑的中国人在体育场上为国争光,增添了一股勇氣。上述我的小学和初中时期,学生们热爱踢足球,正是当时那种大气候下的影响。

   据南方周末 (2008-08-21)的专文介绍,中国足球在这段时间里的光彩夺目,是与天才又勤奮的足球大师李惠堂有着密切的关系。不知道现在的足球粉丝们是否知道李惠堂其人其事?若不知道,便没有资格做足球粉丝。

   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这是1920年代上海人的流行语。李惠堂从小酷爱踢足球,买不起足球,就把他家院子里一株柚子树上的柚子一个个摘下来当足球踢,把家门口的狗洞,当成球门攻球,练成一脚硬功夫。他17岁成名,42岁挂靴,25年的足球生涯里,一共进球1860多个!他的足迹遍及欧、亚、澳三大洲,在新中国建立之前,足球运动的黄金时代,几乎就是李惠堂的时代。他以顽强的拼搏、高超的球艺,赢得了亚洲球王的称号,英国人称他为东方亚力詹士,日本人送他东方标准球人的绰号。1976年,德国一家权威的足球杂志社经过评选,将贝利、马修斯、斯蒂法诺、普斯卡士以及李惠堂并列为世界五大球王。1976年正是消灭四人帮的政治动乱时,这些好消息还处于封锁中,不会有人知道。

   中国队在亚洲已经没有对手后,192318 岁的李惠堂随南华足球队远征澳大利亚悉尼,在比赛前的一天,当地的报纸广告刊登张贴着一幅幅漫画,画中的南华队员,排成一列,瘦骨嶙峋,拖着长辫,酷像鸦片烟鬼,标题为明天中国足球队登场之前瞻。这幅辱华的漫画,令人气愤难忘。事实教训了诬蔑,好样的李惠堂上场对澳洲劲旅新南威尔士队的比赛中,一人连中三球,狠狠地回敬了漫画的诬蔑,第二天,报纸不得不改口尊称李惠堂为亚洲球王,当地特别颁发给李惠堂金质奖章一枚。澳洲报纸也以红色大标题打出了亚洲球王李惠堂

   1936年抗战爆发前夕,第十一届奥运会即将在德国柏林举行,中国申报了近三十个参赛项目,140余人的代表团。但向国民政府申请的22万元款项,只落实17万元,以至于中国奥运代表团迟迟不能启程。由李惠堂挂帅带队的中国足球队决定,比代表团一行提前两个月启程,在赴柏林的行程中,沿途征战亚洲的越南、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缅甸和印度等六国,中国队一路先后踢了27 场球,胜24场,平3场,筹得收入20万元港币,解决了中国奥运代表团进军柏林的路费。   

   193681日,奥林匹克火炬在柏林升起,86日,中国队抽签首战实力强大的英国队,英国早知李惠堂的利害,特意选派两名队员死死盯住李惠堂,使他无法正常发挥,中国队的攻击力大大受阻,上半场以零比零结束;下半场英国队发起了全面进攻,中国队企图转守为攻失策,不幸以 0 2 首战失利。由于奥运足球赛采取淘汰制,中国首战便碰到英国队遭出局,失去与其他队较量的机会,甚是遗憾。但是,中国队在场上的表现,引起全场球迷和英国报纸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中国足球的水平不亚于欧洲的强队,主要原因是体力不支。英国人非常看好李惠堂,提出以年薪8000英镑,折合中国64000块银圓,请李惠堂留在英国踢球,被 李惠堂婉言谢绝。

   李惠堂在二十多年的足球生涯中,三次被国内其他球队挖角,香港、上海、印尼、法国和英国等足球机构,都曾以重金聘他,都被他一一婉言谢绝。在政治立场上,李惠堂敌我分明,曾拒绝为敌伪汉奸政权汪精卫效劳,却多次举行足球义赛,筹款捐献抗日。

   1954年李惠堂当选为亚洲足球联合会秘书长。1965年,他当选为国际足联副主席,成为中国人在世界足坛上获得最高职务者的著名人士。 

   最后,还要指出,李惠堂不光是叱咤风云的足球名将,他更是个理论联系实践的文武双全的奇人,  著有《球圃菜根录》、《足球经》、《足球规律诠释》、《足球登龙术》、《我与足球》等。此外, 他还能用流畅的英语演讲,用中文填词做诗,被誉为既有读书人的傲骨, 又有运动家的风骨  

   为了躲避汪伪政权的邀请纠缠,李惠堂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到了广西桂林,受到李济琛的接见嘉勉。离桂林回家乡五华县途中,他写了一首感怀诗,世乱时虞历万难,今朝脱险向长安。桂林山水迎人笑,我正飘零意未宽。”1942年,他响应宋庆龄发起的黄河决堤救灾和慰劳抗日战士的号召,举办足球义赛宣传活动,收入全部捐献救灾,慰劳伤兵、孤儿等之用,更留下海角归来奔国难,名成献艺赛频频的诗句。

   以上简要回顾,给我们当前普遍认可的观念提出质疑,我们现在当然认为足球的盛衰与经费、待遇、物质生活条件等是成正比的关系。所以要把中国足球提升上去,首先要争取更充足的经费,给队员以很高的待遇。可是在1920年后的二十多年里,物质生活和经济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中国足球队的战绩何以反而攀上历史最高峰?我们现在的足球经费充裕,队员待遇超过大学教授、科学院士的水平,为什么足球水平的表现却呈反相关、直线下降?可见物质待遇并非决定性因素。这种现象样也见诸于当前大学建设上,现在风行全国的大学城建设,投资动辄以数十亿计,还没有结束,漂亮的教学楼,一座座拔地而起,食堂也用万人食堂称呼。一些大学一年发表的论文数以千计,论文的被引用率却出奇的低,还不包括层出不穷的论文抄袭、数据作假的丑闻。

   如何扭转中国足球的颓势,据专门家的建议,不论从历史回顾或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来看,现行足球的管理体制改革应放在第一位,足协应及早转向民间,实现中国足协的民间化,中国足球的发展才能走上正轨。其次,尽快扩大中国青少年足球人口,已刻不容缓。决定一个国家足球衰败的根本是青少年足球人口的数量,本固则末强。而我国青少年足球人口的锐减,却似乎在足球领导的视野之外:1990年至1995年间我国青少年足球人口虽然很少,还有六十五万,到2000年至2005年间,急降至十八万,目前只剩下三万。而欧美很多国家的足球人口,动辄上千万,两千万。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只有三万青少年踢足球,再增加经费,再加强领导,再多办少年体校,再大骂教练无能和队员不争气,都无济于事。

   足球问题不是孤立的,它也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所谓,梅兰芳,也包括同时期的四大名旦梅、程、荀、尙,四大鬚生谭、马、言、楊等京剧名家。在文史界议论得最多的是五四时代那一批大师:陈独秀、蔡元培、胡适、……等,总之,是全面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足球也是一枝盛开的花。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建设飞跃持续不停地增长,中国从来没有今天这么富裕过,硬件建设令人叹为观止,争创世界一流的口号响彻云霄,何以软件水平反而倒退?答案已呼之欲出,只剩下如何正確认识,如何痛下决心改革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