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描绘的老年人生理特点

游修龄

       《礼记·王制》及《内则》篇中有两小段各三十个字的短句,涉及老年人的膳食生活特点,摘录如下:

《内则》:“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貳膳,八十异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乎游可也。”      

《王制》:“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小段的背景是黄河流域的气候,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分明,冬季寒冷。

       下面展开对这两小段文字的分析。

   一: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貳膳,八十异珍,九十饮食不离寝,   膳饮从乎游可也。”    语译如下:五十岁以后的老人,主食(粻)要各样搭配;六十以后的老人,每天要有肉食储备;七十后老人的副食(貳膳)要多样化;八十后的膳食要好而精;九十后的老人行动不便,膳食不离寝室,吃什么不必规定,随意吃些就可以了。

        说五十岁以后老人的主食要各样搭配,是有道理的。譬如以小麦为主食的,搭配吃些稻米、小米、薯类,可以避免因主食单一引起的营养失调,古代没有营养成分分析,多样化是克服这个缺点的好办法。六十宿肉的道理也容易理解,拿猪肉來说,古代不可能天天杀猪,随时供应猪肉。每逢杀猪分肉买肉的时候,多留一些够吃几天的宿肉,自然是最合理的办法。七十后副食也要多样化,鸡鸭鱼肉轮流搭配的营养,当然比单一的肉食为全面。至于八十后的膳食异珍,即好而精,是从数量转到讲求质量上,保证更容易消化吸收。九十以后,人的总消化吸收能力下降,数量质量不必苛求,注意少吃容易消化的食物最重要。

二,“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的语译如下:人到五十岁以后开始衰老,六十以后要肉食才饱,七十以后要盖丝绵被才保暖,八十以后要有人伴睡才保暖,九十岁后即便有人伴睡,也不保暖了。

        现代人的生活水平远超过古人,但是拿这段话拿对照现代人生活,不仅没有过时,还有更值得今人思考之处。

         六十岁以后的老人,每日身体消耗的卡洛里(能量)减少,故总饭量随着减少,譬如从中年时的每日消耗2400卡减少到老年的1600卡,但是人体的蛋白质消耗量并不因人老而减少,因而老年人对肉食的需求特别敏感,我个人深有同感,吃饭时即使蔬菜种类丰富,总觉得缺点什么,就是增加饭最,也仍旧觉得嘴馋。如有鱼肉吃,饭量减少也不饿。六十非肉不饱,不是指要吃很多的肉类,而是指肉食必不可少,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七十岁以后,因身体日常生活的卡洛里支出日趋减少,冬天里体温与室温的差距拉大了,身体的热量放散加快,晚上睡眠便觉得特别怕冷。古代的衣着原料只有布和帛,布是麻类纤维(包括大痳、苧麻、葛等);帛(丝绵)由蚕茧拉制而成,棉花是迟至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布和帛比,当然以帛的保温能力最强,所以说七十非帛不暖。进入八十岁以后,丝绵保温也不够暖了,只能借助于年轻人伴睡,才不觉得冷。因为丝绵的保温是消极的减慢散热,而年轻人身体的热量釋放是源源不断的,所以把“非人不暖”放在“非帛不暖”的后面。九十岁以后,人体的新陈代谢总体趋于衰退,放热超过产热的“赤字”,无法弥补,即使有人伴睡,也不保暖了。现代人有空调、暖气,緩和了这一矛盾,但生命新陈代谢的这一规律是不变的。所以这种共性同样存在于现代老年人身上。

         “八十非人不暖之人,是指女人,因为古代在一夫一妻制的同时,存在着妻子以外的姬,妾、姪、娣、婢等性伴侣(隨同新娘出嫁的新娘的姐妹称姪和娣),是不成问题的事,而且这种现象一直贯穿整个封建社会,並不稀奇。如明朝苏州人杨循吉的《苏谈》中提到两个老人,一个名蒋大卿,平生未尝一夕脱于姬妾,其饮酒至百钟,不醉。今年九十余,犹日行数十里也。第二个是作者的先伯袓老亦不绝姬妾,唯不饮酒,寿九十一而殁。这是给《王制》篇八十非人不暖很好的注脚。这种现象并非封建社会所独有,就是现代不少国家或地区,不是都还延续存在一夫妻妾制,妾当然年轻得多。又如原配喪偶的男方,再婚必多属老少配等等。

         老年是个笼统的概念,实际上包括很长一段岁月。人生平均以百岁计,满五十岁是中点,也即拐点。《王制》篇说五十始衰,指出这个拐点是非常正确的。以十年为一阶段,接下来的六十、七十、八十、九十,还有四个阶段。每转进下一阶段,便衰老一程,直到九十以后走向生命结束。

         中青年看六十以上的人,都是老年人,不可能也不想了解六十与七八十岁老人的巨大差异。不要说中青年,就是六十岁的老人,也并不理解七十岁的老人,七十的也不理解八十的,八十的也不了解九十的。道理很简单,你还没有进入那个阶段,怎么可能未卜先知?这是我进入九十以后的亲身感受。回想我在七八十岁的时候,对八九十岁的老人有那些特点,也不清楚。只是以自己为坐标,觉得他们比我老些而已,至于他们的思维、心境有那些特点,也并不了然。

        附带指出,古代是男性统治社会,《王制》及《内则》这两小段文字也是为男性而写。不过老年人两性的衣食需求是差不多的,所以也同样适用于女性。        

         解释过上述两段文字后,进一步对这两小段的内容加以思考,我发现,这样的归纳非常扼要合理。现代的医学和营养科学积累的知识量,已經不是汗牛充栋所能形容,可是对老年特点作以十年为期的分阶段相应研究和措施,还嫌不够。以服药为例,西药通常只分成年和儿童两个挡次。青壯年和老年的剂量等同服用,显然十分不妥,也有指出老年减半的,只能算是注意到了。至于六十岁的老人同八九十岁的老年人,在耐葯量方面的差异,是完全被忽视的。我前年住院医疗期间,服一种西药后,面孔全部发红,犹如酒醉,即是剂量超过年龄的容量之故。同樣份量的药剂,老年人因衰老程度不同,副作用的反应也有差异。中药也类似,中药的煎熬剂量,往往很多,不分年龄,大碗地给病人喝,胃纳小的老年病人,常常难以喝光,肚子很胀。我只得自作主张,剩下一部分不喝。中药还有个特点,剂量特别大,一服就要几十帖,持续时间往往以月计,超出许多病人所能接受的容量和耐力,这亦是缺乏分阶段研究的经验之故。

         真想不到两千多年前《礼记》的《内则》和《王制》篇,各自都只用了短短三十个字,就描绘出老年人从五十岁到九十岁后的生活生理的特点,高度的概括,合乎科学道理。我对它们试作简单的阐述,即化了2400字,对照现代人的论文,洋洋洒洒,动辄以万言计。一张药物的说明书,字体印得小之又小,洋洋洒洒,意犹未尽,令人不禁感慨系之。我这样写,只是一种出乎对古汉语的言简意晐抱崇敬赞赏之情,没有今不如昔的意思,相信不至于招来厚古薄今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