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音与异义齐飞,繁简共古今一色

游修龄

         偶然翻开拙作《奇妙的语言文字》第237页,提到唐朝武则天的干陵,使我大吃一惊,我怎么会把武则天的乾陵写作干陵呢,显然是编辑的好意,把繁体的还原为简体的,因为简化之早已对qian)”(gan)不分,统一成,即了,这真是错得有根有据。编辑这个改动是让读者讥笑我把乾陵等同于陵,这苦果只好由我独自甞,编辑的功劳却谦虚隐匿了。为什么不想一想,乾陵你可以糾正干陵,还有乾隆皇帝,乾坤等,你能把它们改为干隆和“干坤”吗?

        又,127页提到同样一句话,可因标点不同而意义相反。如无鸡鸭可也无鱼肉可也,可以断句成意义相反的两种句子,如无鸡鸭,可也。无鱼肉,可也。意指没有鸡鴨或鱼肉都可以。但若断为无鸡,鸭可也。无鱼,肉可也。便变成没有鸡吃,改吃鸭也可以;没有鱼吃,改吃肉也可以。这句话不是我的创造,是引淸人《笑林广记》里的一则笑话的原话,不可以随便改动的,编辑却把原句擅自改作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因而它们的断句可以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编辑不懂文言文中常用作为谓语后的结束词,唸起来有韻味。改作“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是把原文的语气微妙之处给抹去,成为干巴巴索然无味的句子,是帮了倒忙。

        还有一种流行用文言人称取代白话人称的爱好,如不称而称他说得有理被改作其说得有理,拙作里许多有的地方,都被改为

         现在,同音代用已经到了司空见惯,见惯不怪的地步。这与大众传媒象电视台、报刊、甚至于个别作家的文字中,经常出现错别字的影响密切相关。我不常看电视,但毎看总难免见到错别字的字幕,最近看到把辛丑错成辛醜,连辛丑是天干地支都不知道。名人如沈志华,误以为是简体姓氏,转为繁体应是瀋志華,变为另一个人了。至于象强弩之末强努之末万紫千红万枝千红万里长征万裏长征莫干山莫乾山慈嬉太后慈嬉太後”…在不同埸合,到处可以碰到。因而我用同音与异义齐飞,繁简共古今一色”概括,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2004年,上海创刊了一本专门纠正文笔差错的杂志,名《咬文嚼字》,从当时的报刊文字中揭露错别字,指出正确的遣词用字,受到大众的欢迎和好评。该刊在当时已经红得发紫的余秋雨散文中揭示出126处差错,余坦然置之不理。该刊锲而不舍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笔者觉得《咬文嚼字》很象救火的消防车,那里失火就立即出发到出事地点灭火。遗憾的是消防车的数量有限,而火灾的频率有増无减,消防车疲于奔命。特别是,如果火势过大过猛,超越水龙头所能喷射到的极限,也只好望火莫及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浅有深,浅表的原因是各种传媒的失范影响,深层次的原因是六十年来时代演变的苦果。有些看似言之有理的理由,说什么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太快,整天忙得头昏脑胀,那有时间计较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是似是而非的诡辯,请问港台澳及海外各地的华人,他们的工作生活也很忙碌,何以他们对汉字的使用远较我们为正規认真?

         从近因看,当初制订简化字的方案时,对于可能会导致那些矛盾的影响,考虑不够,如乾(qian)和亁(gang)音不同,合併为一字一音,才会出现干陵的笑话。其次,我们现在只强调经济,轻视诚信,整个社会就是一种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的风气。出了一个错别字,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这也正是假冒仂劣商品层出不穷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经过大革文化命徹底破坏了对文化的尊重与继承传统。对此避而不谈,不作深入的总结,吸取教训,导致后遗症此起彼伏,扶得东来西又倒,疲于奔命。语文之同音与异义齐飞,繁简共古今一色,其实只是大气候中的一个小小插曲而已。

编者读后

先生文中所举诸例,皆由简转繁所致,相比之下繁转简出现错误的几率就要小得多。解放后出生的大陆人能识繁体字的人已不多,会写繁体少的人就更小。当需要把简体变繁体时便借用了电脑中的繁简转换功能,又不能一一核实,因此出现了游先生文章中所举的诸种错误。这也是我经常接触到的例子。至于“同音”的出现,则也与现代大多数人用电脑写作时采用汉语拼音输入有关,并因此产生了很多网上特有的“语言”,即所谓“网络语言”,更多人在网上以此相标榜,如“我”写成“偶”:“版主”,写作“斑竹”;“什么”,写成“神马”;“喜欢”,写成“稀饭”之类;这也是进入电脑时代以后语言所出现的一种不规范现象,不过在网上似已“约定俗成”。如果写成规范的现代汉语,反而会被看成“你OUT了”。

考察网络语言泛滥的起因,除了上面说的与拼音输入有关之外,还可以与人们追求速度有关。电脑网络给人们的沟通提供了廉价而便捷的工具,于是兴起了所谓“网络聊天”,简称“网聊”,尽管网聊已可以实现语音通话,但质量不尽如人意,更何况还有许多无法用语音表达的内容,于是网聊在当今世界更多的还是以文字为主,同时为了提高录入速度,以达到像语音聊天一般的往复,加上用的又是拼音输入,在不加检查或修改的情况下,于是很多“同音”词就出现了,其共同的特点就是简便快捷,如,“过奖”变成“果酱”,“木油”表示“没有” ,很多时候还用数字和汉字的汉语读音或拼音来表示,如 “88”,代替“拜拜”,即“BYE,BYE”,在文字聊天结束时,用以说“再见”;9494:就是就是;4242:是啊是啊;7456:气死我了;748:去死吧;847:别生气;987:就不去;55555:哭;用“MM”代表“妹妹”,用“GG”代表“哥哥”,用“DD”代表“弟弟”,用“JJ”代表姐姐;用“BT”代表“变态”;在英语的网络世界中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如用“4”代表“for", 2表示to,FT,表示faint, GF表示girl friend;BF表示boy friend;LOL表示Laugh Out Loud;btw代表by the way;CU表示see you;THX,3X代表thanks;DL代表download

这种语言虽不规范,对初次上网的人会觉得是一头雾水,但对于经常上网的网民还是能够看懂的,况且它有时比规范的语言更觉生动有趣。我觉得可以把网络语言当作是一种方言来看待,这就是网络这个地方所用的一种语言而已。(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