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DVD碟片引发的感想

游修龄

       儿子逛书店时,在书店的碟片部分,发现有京剧生、旦、净、丑等各种角色的DVD唱腔录像碟片。是专门为京剧卡拉OK设计的。他告诉我,书店货架上的绝大部分DVD碟片,都是流行歌星的歌曲卡拉OK。这些京剧碟片是从一个没人注意的角落里发现的,表明它们几乎要从市场上消失的滞销品,他知道我爱好京剧,所以觉得机会难得,给我买了一套。  

       把这些碟片在电视机上一放,出现的图像画面清晣、声音音质优美,音量嘹亮,令人意外,比在戏院里现场观看还要好得多。它们先是把一段唱腔连唱带做,播放一次,接下来把唱腔的文场包括胡琴、二胡及打击乐器等单独播放一次,再把唱词和唱腔逐字逐句的播放,让学习者跟着逐字逐句的唱,等于一个老师在你身旁逐字逐句地指点,还有文场配合着为你服务,而且比老师的教导效果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听着听着,我忽然想起,如果我还是二十来岁青年的时候,那时就有这种碟片,对着它学习唱腔或操琴,那学习的进度将不知要快多少倍!真是时代开的玩笑,现在学习的条件如此优越,京剧偏偏走向萎缩,遭受时代的冷落,以至于躲在角落里等候象我这样“落伍”的知音。

        回想20世纪前50年,那是京剧最风光的时代,四大青衣: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须生:谭(富英)、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全国皆知,那时没有现今的影视传播手段,靠的是为数有限的唱片,听听他们们的小段唱腔而已。而且唱片也没有完全普及。但是浙江省的主要城市如温州都已有专门的京剧院,每天白天和夜晚两场演出。虽然四大名旦和须生不可能到中小城市演出,但自然另有许多相当出色的京剧团,在中小城市巡迴演出。他们所起的普及推广京剧的作用,决不亚于名演员。同时,这些城市以及更多没有京剧戏院的小城市里,还有不少爱好京剧的人们,自发组织所谓“票房”,互相交流,参加者被称为“票友”,他们能唱能演,登台“客串”。流风所及,我的中学音乐课陈老师,也在音乐课里穿插讲授一点京剧唱腔学习。星期天还邀几个愛好京剧的学生到他家里听更多的京剧唱片。大学里的师生们,普遍都有课余京剧组织,在迎接新生、欢送毕业生、或校庆等场合,组织登台演出,我在大学任助教时,即曾为师生合演的折子戏“女起解”、“捉放曹”等操琴,这种传统曾持续到1950年代初,但紧接着的一个接一个的阶级斗争运动,把这种轻松的传统文娱活动彻底铲除干净,原已普及全国的京剧,迅速萎缩,只剩下八个样板戏,随着文革的结束而结束,取代京剧和一切戏曲的是本山叔和小沈阳的小品,好不风光!

        我是初中时开始学习京胡,那时的学习是很艰难的,没有专业的老师好请教,都只是向比我好些的同学学习,刚好我的一位同班同学张慈恩是个音乐天才,我在他的带动下学习,他拉京胡时让我拉二胡跟随,取法于上,仅得于中,再高也上不去了。尽管如此,通过艰苦学习得来的功夫,是比较巩固的,最大的好处是培養了欣赏京剧唱腔和胡琴伴奏的能力,这种欣赏能力是只有通過反复实践获得的。

        以上嚕苏了一大堆,目的在说明一个道理,即学习任何一种技艺和学问,外部条件不是首要,点点滴滴的自我摸索,克服各种困难所积累的心得,才是最巩固的基础,才有可能一旦使你驾轻就熟地不断前进。太现成的、无微不至的优越条件,其实反而堵塞了学习的活力和兴趣,限制了学习潜力的发挥,最后学得一些皮毛,就沾沾自喜,缺乏继续前进的动力。

       正因如此,我觉得设计得如此周到的DVD京剧卡拉OK碟片,实在是一种不祥之兆,这种太现成的学习条件,跟着它亦步亦趋,可以立竿见影,迅速学得维妙维肖,但也可以预期很快失去继续前进的兴趣和动力。原因即在于太现成,缺少困难、阻力的种种磨难考验,不能积累一步一个脚印的巩固提高,是不可能持久的昙花。试看现在那么多的歌星,他们很快地一举成名,也很快地被后來的浪花所淹没。歌唱如此,学术研究又何曾例外!特别是现在的教育制度,把学生綑绑在教育部门和学校教师指定的教材、作业、标准答案里,学生只要记得住答案,回答得丝毫不差,便可以得满分。让分数衡量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前途,大家彼此互相攀比,看谁的分数最高,便好像谁的前途也最光明。每年统计出来的高考最高分,用封建的“狀元”称呼和赞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比喻。这种十足的分数挂帅,把青年学子推进分数的深渊,成了分数的奴隶,堵塞了年轻人的自由思想之光,自由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终于使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种种繁荣景象,好似节日晚上的火树银花,灿烂夺目,大家都满足于稍纵即逝的虚幻乐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