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筍茶漫谈

                                                           游修龄

         浙江名茶中,历史最悠久、又有文献记载的、当推长兴的紫笋,可以溯源到距今一千三百年前的唐朝,是唐朝指定的一年一度的贡茶,杭州西湖龙井茶是明朝才著名的。

         长兴紫笋之所以出名,完全由于陆羽的考察和推薦。陆羽《茶经》一之源云: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陆羽这段话指出茶叶的品质与它生长的环境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总起来说,要生长在向阳的山峰下,阳光不直达处,最为理想。在这种环境下的茶叶,颜色带紫的为上品,绿色的为次。叶片象笋样的为上品,叶片平如牙的为次。叶片巻起来的为上品,叶片舒展的为次。生长在阳光照射不到的山阴坡谷之地的茶叶,品质太差,不值得采摘。

        又,《茶经》八之出根据上述原理,指出合乎上述条件的具体地方是浙西,浙西又以湖州为上。湖州(府)又以长城县(今长兴县)顾渚山的为最佳,正合乎紫笋茶的理想环境。

       陆羽指出紫笋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着重阳光不要直射,以及在这种理想环境下,紫笋茶表现出来的形态特点,象叶色紫,叶形如笋等。没有进一步对长兴顾渚的地貭、地貌加以分析,是限于当时的条件,不可苛求。

       从地质学的角度看,长兴这一带是石英砂岩石,石英砂岩石的通透性好,对茶叶的生长最有利。特别是顾渚附近的地貌,多竹山,有一条东苕溪自西南向东北方向流入太湖,属于钱塘江水北上,植被保护良好,山水配合的散射光最有利于茶叶生长,可以增加叶片的芳香。低丘茶园阳光直射,要加复盖,并浇水保混,即是这个道理。石英砂岩石钾的含量高,钾能显著提高茶叶中的游离氨基酸、茶多酚等内含物的含量,对水浸出物、儿茶素等含量也有影响;施用钾肥一方面显著增加茶叶产量,另一方面明显提高茶叶的品质,茶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高,还有助于提高茶树抗旱和抗病能力。

        长兴顾渚山作为唐朝贡茶的产地,建造了中国茶史上第一座官办贡茶院,首开官焙贡茶的先河。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载:长城县(按即今长兴县)顾山西北四十二里。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累月方毕。又据北宋景德年间《吴兴统记》载:长兴有贡茶院,旧顾渚建草舍三十间,自大历五年至贞元十六年(770—800),于此造茶,急程递进,取清明到京。至贞元十七年(801),刺史李词以院宇隘陋,造寺一所,移武康吉祥寺额置焉;又东廊三十间为贡茶院,两行置茶碓又焙百余所,工匠千余人。……刺史常以立春后四十五日入山,暨谷雨还。”又据宋嘉泰《吴兴志》:“顾渚与宜兴接,唐代宗以其岁造数多,遂命长兴均贡。自大历五年(770)始分山析造,岁有客额,鬻有禁令,诸乡茶芽,置焙于顾渚,以刺史主之,观察使总之。

        唐代著名书法家家颜真卿,(709--785),在安史之乱中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他为人正派,疾恶如仇,因与唐朝大贪官元载不合,被元载排斥,贬峡州别驾,迁抚、湖二州刺史。在任职湖州剌史期间,颜真卿亲自督导紫笋茶的采加工,直至起运入贡,赶在清明节到达长安,到达之后,要先荐宗庙,后赐近臣     

         颜真卿在湖州剌史任內,初和陆羽、张志和等结识,并与皎然、周愿等五十余人参与颜真卿的《韵海镜源》编辑工作。在这段时间里,陆羽等人经常参加由颜真卿主持的宴游、联唱活动,结成《吴兴集》十卷。《全唐诗》中存有《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等诗。提到冬十月二十一日,由陆羽设计、颜真卿出资并题额、皎然赋诗(《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之杼山三癸亭落成,号为三绝。大历十年(775)颜真卿助陆羽建成青塘别业,或称之为陆羽新宅。 可见陆羽与颜真卿交情之深切。

        唐代的茶叶按外形有饼茶、粗茶、片茶、未茶之分,其中饼茶被列为上品,故上贡之茶都是饼茶。制作贡茶的原料是根据《茶经》紫者上,笋者上的野生茶,经过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加工而成。      

        紫笋一旦成了贡茶,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了扰民的举措。到唐宣宗大中十年(856)时,诗人李郢有《茶山贡焙歌》,生动地描述了贡茶生产现场和劳民的情景:

“使君爱客情无已,客在金台价无比。 春风三月贡茶时,尽逐红旌到山里。

焙中清晓朱门开,筐箱渐见新芽来。  陵烟触露不停探,官家赤印连帖催。

朝饥暮匐谁兴哀,喧阗竞纳不盈掬。 一时一饷还成堆,蒸之馥之香胜梅。

研膏架动轰如雷,茶成拜表贡天子。 万人争啖春山摧,驿骑鞭声砉流电。

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王程路四千。 到时须及清明宴,吾君可谓纳谏君。…”

        李郢诗中明确提到新茶要赶在清明那天到长安,以便举行清明宴。从长兴到长安的路程是四千里,清明是阳历44日或5日,那末应该在清明前几天就要出发呢?唐朝的驿站交通制度,约每隔20里设一个驿站,需要急送的马上飞递公文,规定每天300里,紧急情况可每天400里至600里,平均以500里计,必须站站换骑最好的千里马接力,才能达到每天500里的速度。据此计算,则四千里至少需要八天才能到达长安,也即新茶应在328日出发。再倒推采茶的开始时间应在三月上旬惊蛰的时候,这在现在的长兴、杭州一带是不可能的,但在唐朝有此可能,因为唐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C1度。气候温暖湿润,农牧业的分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农作物的生长期增长,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单产量提高,水利建设也成效显著。茶叶生产自然也欣欣向荣。不过唐朝(618--907)为期289年里,前半段时间气候偏温暖,后半段时间开始有所下降,所以紫笋茶赶在清明节送到长安恐怕至多约保持200来年的历史。

        从北宋开始,气温渐渐有所下降。到南宋降至最低点,南宋定都临安(杭州)时,冬季的西湖和运河经常结冰,航运困难。皇室每年冬季在西湖上凿氷,贮藏在氷库里,到夏天拿出来作为室内降温及制作冷饮之用。气候带要比现代南移一个纬度。所以南宋皇家的贡茶转移到南方福建的安溪,安溪茶在南宋名噪一时,杭州龙井茶和长兴紫笋在此期间似乎没没无闻。到明朝气温回升,龙井茶紫笋等又恢复了名声,一直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突飞猛进,茶叶生产也隨着步步提升,新旧各种茶叶品种,百花齐放,令人目不暇接,茶叶贸易消費的竞争非常激烈。在新形势下,2004年,一度曾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和浙江省十大名优茶之一的紫笋,在评选中落选,这给紫笋敲起警钟,经过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采取各种针对性的措施,如改造老茶园,更换新品种,扩展茶园,加快茶叶产业化步伐等,很快扭转了局面,到2007420日,在杭州召开的中国国际名茶暨第二届浙江绿茶博览上,有全国10多个省市200家企业,共500多种名优茶产品参加,紫笋茶被大会组委会作为唯一的指定用茶,并作为纪念品,馈送与会的领导、贵宾和专家。

       目前,长兴县已有2万户茶农,近10万亩茶园,上百个规模基地,数十家标准化加工企业。紫笋茶分绿茶、白茶、茶饼等品种,主要销往北京、长三角等地,年生产能力千余吨。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再度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