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笼

水方人

        近年来隨着旅游业兴旺发达,城市建設深陷在森严的钢筋水泥森林和甲売虫堵塞中,失去了吸引力,游客们纷纷拥向还保留传统文化气氛的乡镇地方,探访没有遭受视觉污染的清净的江南水乡。

        现在,杭嘉湖地区小桥流水的乡间,无分季节,月月日日,游客如织,陆续不断。或坐小船,穿梭在四通八达的河道里,两旁都是白墙黑瓦的民居。间以稀疏的楊柳、梅枝,水埠头有妇女在漂冼衣物,十足的江南风光。游人或行走在沿河两侧有屋檐遮蔽风雨的廊街上,饮茶小吃,或停留在拱形的洞桥上,观看来往船只,说不出的心情轻松愉快。

        也有令人扫兴的地方,即你在景区里走动,放眼四顾,首先引你注目的是,不论那户人家,那间店铺,或门前,或窗口,或屋檐下,或走廊,总是千篇一律地挂着一盞盞椭圓形的红灯笼。江南水乡如此,各地风景旅游区也不例外,都有千人一面的红灯笼欢迎你光临。

        中国人本来家家都有悬挂灯笼的传统,但只限于欢庆喜事、过年过节时悬挂几天,绝没有一年到头、不分場合,无论昼夜的悬挂。又,传统灯笼的形狀色彩,本来也是千姿百态,有圓柱形的,长方形的,四方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考究的灯笼,上面还画有人物花卉,这是民间的情况。官宦之家,又是另一种风光,象浙江省东阳市郊的卢宅,原是明朝进士第,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建筑群,其中的肃雍堂,凡是《红耧梦》里描写的各种花灯,这里应有尽有。举例而言,最宏伟的是雍堂现存的一盏大堂灯,灯的宝盖下,中间用羊皮、料丝、羊角三盏大灯,上下相接,外围垂挂六串廿四盏羊角小灯和珠篮灯。这架大堂灯,高四米五,重两百五十斤,由四十万颗彩色玻璃珠穿就,已收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现在的红灯笼,简化为大小一律,千灯一形的扁圓狀。处处天天悬挂,只会引起视觉疲劳和厌倦,亳无愉悦美观的感觉。最近有友人发给我一套江南水乡旅游的摄影集,翻开来,一张张看过去,到处离不开红灯笼,特别刺眼。到最末几页,大概是悬挂红灯笼之前拍摄的,落后了,弃之可惜,于是放到最后,想不到正由于没有红灯笼的干扰,同样的黑瓦白墙壁人家,垂杨梅枝,沿着河道人家,错落分布,画面显得非常干净清新,江南水乡的浓郁气氛,令人心旷神怡,更显得外加的红灯笼是多此一举,帮了倒忙。

        遗憾的是,现在悬挂红灯笼,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不妨称之为文化标签,一旦成了文化标签,就可以到处张贴,贴到那里,那里的原生态文化遭到干扰,人们却乐此不疲。

       推而广之,更有一种不是红灯笼,胜似红灯笼的文化标签变种,出现在名胜古迹,城市街区,学校机关,甚至于个人身份介绍上,这种变态文化标签流行热,人们乐此不疲。

        文化标签的出现,不是文化繁荣的标志,恰恰相反,是文化贫乏、文化失落和文化急性传染病的反映,其要害是希望用最快捷、最廉价的支出,获得最普遍、最迅速的文化繁荣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