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和名的中西差别

游修龄

         人们都知道书写信封时,中国人的写法恰好与西方人相反。中国人是先写收信人的国别,省别,街区名称,单位或家庭地址,最后是收信人的姓名。姓名的顺序是先写姓,后写名。西方人的写法是先写收信人的姓名,顺序是名在前,姓在后。其次是收信人的单位或家庭地址,然后是街区名称,州别,最后是国名。中国是从大到小,西方是从小到大。

        中国人强调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个人,个人脱离国和家,将成为无国无家的流浪者。同样,每个人都首先属于某个姓氏,名只代表个人,姓氏才表明个人的血缘关系,姓在名前是天经地义。

        中国人的姓是从居住的村落, 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源自原始母系社会,一妻多夫制的时期,那时的孩子知母不知父,所以早期的姓都从女旁,如姫、姜、姒、姚、妫、娲、婢、妊、妃、好、赢等。以后的姓是按居住地或帝王策封赐姓等方式增加起来。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 或者死后按照功绩, 追加的称号而来的,所以贵族有姓, 有名,还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 没有氏。同的男女,没有血緣关系,可以通婚; 同的男女,有血缘关系,禁止通婚。《左传》所谓男女同姓,其生不繁,这是中国人最早知道的近亲不可通婚的遗传规律。

         西方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国籍可以改变,姓以可以变换,名则是终身的。以英语为例,英国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名而没有姓。迟至16世纪(相当于中国明朝)才采用姓,以后姓才广泛流行开来,所以英国用名的历史远比用姓为早。

  英语姓名的结构通常是:教名+自取名+姓。如 William Jafferson Clinton。但有时中间的名可以略去,如 George  Bush                

  中国人在婴儿出生后,由父母亲、或祖父母取名,也可以请亲戚朋友里文化高的人取名。英语民族都信教,婴儿诞生受洗礼的时候,都由牧师取名,称为教名。长大成人后,可以自己再取第二个名字,排在教名之后,姓排在最后。牧师所取的教名,通常采用圣经、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名人作为教名。或 采用祖先的籍贯,山川河流,鸟兽鱼虫,花卉树木等的名称作为教名等。 中国人取名时注意区别男女,如王国强、李国栋等,一看就知道是男性。王秀英、李秀芳等,一看便知是女性。英语也一样,常用的男子名有:James,  John,  David,  Daniel,  Michael等; 常用的女子名有Jane,  Mary,  Elizabeth,  Ann,  Sarah,  Catherine等。.   

     英国人习惯上将教名和中间名全部缩写,如 M. H. Thatcher;美国人则习惯于只缩写中间名,如 Ronald W. Reagan

  中国人如需要标明该人的身份、职业时,通常把身份、职称等置于姓名之后,如某某教授,某某博士,某某经理等。英语的次序和中国相反,是身份、职称在前,姓名在后,如Prof. KissingerDr   Kissinger Pres.  Clinton等。所以周总理的英译是总理周。

  这种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的差异,细究起来,起因于农耕文明和畜牧文明的不同。

        农耕社会里,人们聚居在一起,形成村落,血缘关系密切,同姓的都建立祠堂,祭祀历代祖先。祠堂有独立的土地财产,收入用来救济、瞻养失去劳动力的老弱病残等,是一个完善的自给自足小社会。聚族而居的人们,遭遇意外变故如战争、饥荒等,需要迁移他处时,也是尽可能集体迁徙。

        欧洲的岛屿、半岛多,自然条件适宜于草原生长和畜牧业,没有统一的文字和语言,却有统一的排他性的基督教。基督教是向外扩张的动力,宗教信仰下的商业扩展或个人的探险行为,一概受到保护和鼓励。意大利半岛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十七岁起就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十七年。回国后写出了《马可·波罗行纪》,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成为后来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巨大推动力。

        在中国,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所以历史上很少有一个人独自闯蕩欧洲、非洲旅游考察的事例。明朝郑和下西洋,浩浩蕩蕩出发的是极其庞大的数以万计的海軍船队,也只是宣示国威而已,并没有在国外滯留考察的事。

        但这只是北方的情况, 南方的情况则不同,南方闽粤一带民族迟至秦始皇33年(前214)取南越后,最后才成立桂林、象郡、南海、闽中四郡,南方这些郡纳入中国版图后接受了中原传统文化的熏陶,又保留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而北方统治阶级鞭长莫及,又语言不通,他们的习惯却与南洋更接近,经常集体向南洋迁徙,以至于今天南洋各国至今充满了闽粤华侨,包括相应的家族祠堂。至今华侨不论移居到那个国家经商,总是集体形成自己的经营街区。如英国伦敦即有著名的唐人街,完全是华人经营的餐馆、旅馆、和中华产品商店的街区。日本横滨也有唐人街,又称中华街。

        尽管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世界加速一体化,欧美、亚非拉各国人民以个人为主闯蕩世界各地,进入中国的越来越多,象广州市即已聚居有黑人三十余万,是以前所难以想象的。中国人文化程度高的知识分子也纷纷单身闯蕩欧美,加入外籍的也与日俱增,但是上述种种文化差异的习惯仍然还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