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 的 误 释

永 年

近年来时常在报刊杂志和电视节目上看到解释“家”的字义文章或讲座,因为“家”这个字与人们的生活太密切了。譬如讨论家庭问题,妇女问题,儿童问题,老人问题,主持人或作者常常从“家”的字义说起,联系家庭的重要性;中央电视台有个汉字知识讲座,也举“家”字为例,进行汉字常识的教育;最近中央10台有个百家姓讲座,请专家讲解各种姓氏的来源,其中也提到“家”字,并给予解释。电视台所邀请的嘉宾,都是文字学方面的专家教授,他们对家的解释是权威性的。所有对家的释义,尽管阐说的视角不同,对于“家”字是“宀”(屋)下从“豕”(猪)的结构,完全一致,没有分歧。归纳起来,所举的理由约有:1,古代农业社会里猪是最重要的家畜,猪肉是人们肉食的主要来源。2,猪是舍饲的,与人的居住地分不开,不像牛羊那样放养。3,家庭观念的起源很早了,河姆渡遗址出土有猪的骨骼,那时人们的房屋是干栏式长屋,人住楼上,猪养在楼下猪栏里 ,表明7000年前人们已经形成家的观念,这在现今南方一些农村都还可看到。4,“上古人认为,六畜当中,只有猪的繁殖力最强,“家”字是取猪的繁殖力强,来象徵家族的人丁兴旺。”(北京青年报《文化导刊》1996,8,6);5,猪在古代是“六畜”之首,地位最重要,是古代重要的祭祀牺牲,至今过年时农家都还用猪头作祭品,祭祀祖先和神灵等。如此这样反复多次的解释传播,“家”是屋下从豕,几乎约定俗成,变成定论了。
遗憾的是“家”的造字本意,并非如此,以上所举的各种解释,都是我们后人想出来外加的。
这些解说,都犯了“拆字”(会意)的错误。这也难怪,汉字因为历史悠久,沿用下来,字形结构变动了,不清楚变动的过程,从目前通行的字形进行分析,也只能得出这种解释。
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六种,称“六书”,六书中又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最重要,全部汉字中,又以形声的字最多,汉代的《说文解字》近万字里,形声字已占80 %左右,现在就更多了。首先要分清的是,家是形声字,不好当会意字理解。若是会意字,其字音从字面上是读不出来的,若是形声字,应发“豕”(shi)音,而家字历来读 jia 音,与豕shi 相差甚远。这是何故?以“家”为屋下从豕的人正是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排除了形声,改从会意进行分析。
这要从甲骨文说起,甲骨文的“豕”是个象形字,现在楷书的“豕”字横过来看,还保留着猪头、长鼻、猪身、双脚和猪鬃的影子。甲骨文还有个“豖”字,同“豕”一样,只是腹部多一短划,这短划表示雄性生殖器,指公猪,是个会意字。“豖”多了这一短划,发音就不同,读如“jia”音。家庭之家,是个抽象的概念,很难用象形表示,只好用“宀”下加“豖”的形声办法,表示这字发jia 的音,后世书写中把中间的短划省去,失掉表音jia 的原意,如按豕shi读 ,又同口语 jia 对不上号,于是想出上述种种牵强附会的解释。
还有个重要的旁证,因为豖和豕的字形太相似,而发音jia 和shi不同, 甲骨文另创造了一个以“叚”(jia)为声符的“豭”字,和豖同音同义。在“宀”下加“豭”,作为家的初文,所以东汉许慎《说文》释“家,居也。从宀。豭,省声。”。后世感到这个“宀”下加“豭”实在笔划太多,把“叚”省去,只剩“豕”旁,成为流行的“家字”。这个没有短画的“豕”(shi),读音却保留“豖”的 jia 音,矛盾不好解决,导致人们开动脑筋,对家字的屋下从豕,说出了一大堆理由,也都言之有理。
甲骨文有关猪的字有四个:豕、豖、豚、彘,都不是形声字,后世加以简化,统一用形声的“猪”字,以公猪代“豖”或“豭”,以小猪代“豚”,以野猪代“彘”,方便得多了。
只要注意一下,以“叚”为声符的字现在还很多,如:假、葭、嘏、瘕、暇、椵…等,就知道当初家字“宀”下加“豭”一点也不足为奇了。汉字在流傳中省去部分声符的字,还有很多,如“炊”,音“吹”,本来是火旁加“吹”,后来省去小口,成炊等,就不一一举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