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 见 春 耕 图

游修龄


这几天来,从中央到各省市的电视新闻镜头中,时常可以看到春耕来临,农民忙做秧田,或是黄牛犁田,或是农妇插秧,或是油菜花开,黄云遍野;或是小麦旺长,绿浪翻滚,好一派久违的田园风光。这些熟悉的镜头像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有许多心里话要倾诉,前些年到那里去了呢?这是三农问题终于认真地提到日程上来的一个小小的侧面。
过去的几年里,展示在人们面前的电视镜头,都是白色塑料大棚里, 那些鲜嫩的美其名曰“绿色食品”的蔬菜瓜果和花卉苗木,农贸市场里琳琅满目的果蔬鱼肉,还有什么基因工程、克隆牛羊…舆论呼吁农民少种粮食,粮田改种经济作物,果树、草地、饲料,或者挖塘养鱼虾之类,专题报道这些弃粮改种的农民,都能致富赚大钱,成为报纸的风光人物。另一方面,坚守粮食生产的农家,丰收粮食不够本,多种不如少种,于是三熟制改两熟,两熟改一熟,最后一熟也不要,干脆粮田抛荒,凡是有机会去农村的人,都可以看到这种令人困惑的不可思议的现象。
粮食生产一直连年丰收,各地粮食过剩,农民的粮食卖不出去,粮仓过满和拒绝收购粮食等的报道,造成一种错觉,似乎我们的粮食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以后再也不必为粮食担心了。市场上有的是廉价的米麦,以后不是吃得饱的问题,而是要吃得好的问题。
这就给政府和开发商一个错误的信息,更有恃无恐地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工业园、开发区、高速公路、高尔夫球场、大学城、高级公寓等大型项目,整片整片宝贵的农田、湿地从此一去不复返。
好景不常,从1999年开始,随着粮食价格的走低,过去五年粮食产量直线下降,减少了7000万吨。这一数字超过了加拿大全年粮食的产量。可是实际上从1995 年起,粮食生产还是连续七年丰收的,主要原因是粮食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1998 年粮食播种面积9000万公顷,2003年下降为7600公顷,是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总面积减少下的丰收,怎么能提高总产量呢。过去的浙江,常年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0%以上,被称为“鱼米之乡”。现在,由于粮田改种经营所谓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再加上耕地大量转移作其他巧立名目的用地,粮食的自给率已下降到50%以下,农户存粮也进一步下降,全省年年有几十亿斤的粮食缺口,有的是钱,反正可以向外省购买。
这使我想起一个笑话,说清末时一位地主在城里开店经商,请了一位教书先生教他的儿子读书,店里伙计的一个儿子,以及在店里帮工的农民的一个儿子一起陪读。一天,先生问孩子们,大家每天吃的米饭是从那里来的?地主的儿子说,是从米仓里来的;店伙计的孩子说,不,是从街上米铺里来的;农民的儿子说,不,是从田里种出来的。
想不到这个笑话似乎还有现实意义。现在,笑话里的农民孩子回农村了,只剩下城里这两个孩子,以为只要有钱,吃饭的米到市场里购买就是了,或者到仓库里提就是了。一些所谓经济学家和政府管理当局,正象这两个孩子般在市场和仓库的层面理解和处理粮食问题。直到粮食连年减产了,市场上的米价上涨,供应紧张了,仓库里的米所剩无几了,才省悟到粮食要从农田生产抓起,于是电视报道的画面重新出现了上述春耕的一派生机盎然的镜头。
一位朋友和我谈起,几年前他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个国际木本粮食会议,会议期间,又专门组织了一次小型的国际粮食安全问题座谈会,特别请他参加,座谈会的主持人对他说,你是座谈会里唯一的中国人,所以必须请你参加,因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太重要了,它不单是中国内部的问题。中国的粮食是与国际粮食供应息息相关的,如果中国的粮食不能自给,依赖国外进口,十几亿的人口要进口粮食,不光是引起国际粮价的上涨,有可能因此导致穷国买不起粮食而造成饥荒饿死人,非洲便是首当其冲的地区,非洲的国家和中国历来都非常友好,如果因粮食问题引起矛盾,将影响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粮食变成政治问题。这个座谈会召开的时候,正是中国粮食形势大好的时候。“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犹如此,何况一个大国。
我们的传统农业生产是一种把太阳能转化为农产品的农业,它投入的能量是人的体力加畜力,人的体力和畜力,也都来自太阳能的转换。现代化农业生产则是从种到收依靠各种的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电力灌排溉、运输等外源能量、即石油作为外加能量,共同把太阳能转化为农产品的农业。就太阳能转换的层面看,两种农业的转化效率是差不多的,但现代化农业外加了许多的石油能,以取代人畜劳动力。所以每个劳动力能供养的人数要较传统农业为多,象美国的农业人口约占全美国人口的7% ,中国的农业人口9 亿,占全国13亿人口的69 %。这两种农业形态较量的结果,当然是传统农业相形见绌。二十世纪末时,我国主要粮食产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10%到70%,其中即包含这种原因。在这种不平等的竞争条件下,国家对粮食生产和价格应该采取保护、补贴的政策,粮食收购价格要高于市场供应价格,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才能得到鼓励,国家通过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可以对粮食的品种、品质、规格获得保证,增强了粮食的市场竞争力。
从更为深远的、宏观的视野看,现代化的石油农业(及工业)并不是最佳道路,因为石油能源终有枯竭的一天,尽管现在还远没有到枯竭的时候,但国际争夺石油的冲突正不断升级。把太阳能的利用比作一个人的工资收入,把石油能比作银行的存款,传统农业象一个人按工资收入,安排生活,虽然生活的享受不是很高,却也有稳定的生活保障。但一个人如果在工资收入以外,还有极其大量的银行存款,那他就不必受工资约束,量入为出,他可以随时从银行提取存款,进行奢侈的生活享受,只要存款没有用光,他可以一辈子享受下去。美国入侵伊拉克,插足中东国家,根本的原因就是他预感到石油资源的短缺,必须作长远的石油消费和贮存的战略安排,他防止中国的崛起,也是出乎这个考虑。所以尽管石油还没有到枯竭,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这种大形势下,我们对于保障粮食生产的充足和安全,必须提高到战略的高度,部署领导,决不可再盲目乐观,毫无理智、利令智昏地挪用破坏耕地资源了。多年来我们常说,中国以占世界耕地的7 % ,养活了占世界22 % 的人口,以此为自豪,这种说法有副作用,是自我陶醉。还不如说,中国耕地只占世界的7%,却要养活占世界22 % 的人口,是永远要牢记在心的重担,更富有警钟作用。但愿每年的春耕和秋收季节,电视镜头上不要忘记播出农民的劳动情景,提醒我们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显示我们的农业生产是高度警惕、有保障地进行着。
2004,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