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和钻木取火

~两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游修龄

法学教授刘大生说他经过专门的观察,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是不会随着太阳转动的,“那么粗硬的东西,怎么好随意转动呢?”。但是所有的工具书和教科书都说向日葵是向日的,是“欺骗了全世界60亿人”。他写了一篇《向日葵究竟向不向日(1998)的文章,揭穿这个大骗局,他觉得很悲哀,“为了反愚昧、反欺骗、反荒唐”,想在网上再次发表,呼吁“向日葵仅仅向东,向日葵并不向日。中小学教师们,文学家们,科普作家们,工具书的编撰者们,请您们慎重,不要再愚弄全人类了。”刘教授的认真态度令人肃然起敬,但他的自信和愤怒也教人遗憾,未免可笑。另有一位文学家张抗抗比较温和地对向日葵的向日习性表示怀疑。因为她亲眼看到的向日葵是“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不由得她发出疑问:“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
科普作家方舟子为此专门写了一篇“向日葵究竟向不向日”(《世界科学》2004年第10 期)详细地综述了向日葵的叶和花能够向日的植物生理学的原理,解答了刘先生的质问,相信刘教授(和张抗抗)看了以后,会收回他们以前对向日葵的误解和无知,刘教授的愤怒和火气大概可以消融下来。方舟子的解答已经非常完整,这里谈点个人的小补充和感想。
刘张两位希望亲眼看看向日葵的花盘是怎样跟着太阳转的,结果他们看到的花盘竟然纹丝不动!其实他们所看的是开花后期的花盘。一般的工具书和教科书对此又语焉不详,于是他们禁不住要起来揭穿这个愚弄全人类的谎言。他们不知道向日葵的茎、叶和前期的花盘,都有跟着太阳转的特性,只是到了花盘结实期的时候,才停止了向日。
这得从头说起,向日葵的全生育期很短,在高纬度地区只有120 天左右,它的幼茎在头一个月里生长较缓慢,当叶片增至15片左右时,茎便开始猛长,很快达到1·6 米以上,叶片也紧跟增至30 多张。向日葵的花蕾早在播种后一个月就开始现蕾,现蕾后的前三周里,花盘的直径增长较慢,以后即加快,到开花完毕,进入成熟前期,花盘即不再增大,它的直径约有13至30 厘米,因品种和栽培条件而异。所以从出苗起,茎、叶及花蕾、花盘,它们都一致地、有序地随太阳自东向西转,不可误解为只有花盘随日转。到成熟期,茎秆已经粗硬木质化,下部的叶片也发黄掉落,就不再继续向日转了。
向日葵的花分两种,分布在外围四周的黄色很漂亮的叫舌状花,它们没有雌雄蕊,不会结籽。成圈地密集在舌状花以内的许多小花,统称筒状花,每小花含五个雄蕊和一个雌蕊,全部小花数约500~1000 不等,如果将来都结实,便有500~1000 颗葵花籽。
只看到向日葵的花盘不能随太阳转动,就匆忙下结论否定,认为前人欺骗了今人,反映了一种对事物的现象缺乏仔细观察和追根到底的精神,这是咱们中国人最欠缺而西方人最擅长的精神,这绝不局限于刘、张两位。凡是同样否定向日葵花盘向日的人,都可以作些力所能及的调查、询问或实践,就会明白自己的判断太草率了。譬如到种植向日葵的农村里问一问农民,向日葵是怎样向日的?农民会告诉你向日葵从幼苗起即向日的特性。或者写信向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或农学院农学系询问这个问题,也会获得满意的解答。最好是自己动手弄点向日葵的种子,播在花盆或阳光充足的空地里,从出苗、生长、开花、一直观察到成熟结籽,就可以清楚地明白向日葵是幼苗、茎叶和花盘都会随着太阳转,直到花盘结籽时,植株茎秆里的光合产物加快向花盘集中,茎秆变得粗糙坚硬,叶片发黄,叶绿素消退,光合作用趋向停顿,这时的花盘固定朝着东方,不再会跟着日光转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还是一位小学生的提问来得深入,他问老师,向日葵的花叶既然跟着太阳转,到了日落时,它是朝西方的。那末,第二天日出时,它又怎么会朝东方呢?这个问题难倒了老师。事实是向日葵在夕阳西下后,夜间会慢慢自行转直,到第二天凌晨太阳出来前,又开始慢慢转向东方,迎接朝阳。
小小的向日葵,问题也是问不完的,譬如再问,稻、麦、玉米、高粱、甘蔗等许多农作物都不会向日,为什么只有向日葵会向日?这要从向日葵的起源地说起,向日葵原产北美加拿大等处,后来慢慢传向南美洲,再向欧洲、亚洲传播。加拿大北美洲是高纬度地区,冬季漫长,夏季生长季很短,生长季短,使得向日葵的全生育期也必然很短,同时幼苗必须非常耐寒,向日葵具备这两个条件。向日葵的幼苗能耐零下13·8 度C的低温,还能在120天左右便成熟可收获。另一方面,北美夏季的太阳从日出到日落,一直是斜射的。这使得向日葵的茎叶和花盘在进化过程中,能逐渐形成向太阳倾斜120 度的方位角,获得截取更多阳光的遗传特性。这种遗传性是长期适应环境条件下形成的,非常稳定,虽然传播到世界其他的地方,它仍然保留它的向日特性,但向日葵到底还是栽培在高纬度地区如俄罗斯西伯利亚、欧洲北部、中国内蒙等地最高产,质量也最好。
无独有偶,类似对向日葵向日提出责难的,还有否定“钻木取火”的笑话。
约二十来年前,一位退休工程师和一位退休的老工人合作,试行证实古人的“钻木取火”是否确有其事。他们用每分钟转动数千次的现代电钻,在一段木头上不停地钻,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木头显得非常烫热,尽至冒烟了,就是不出火。于是他们宣称,古人所说的钻木取火是不可信的,他们用现代的科学方法证实了这个谎言。接着媒体马上加以报道,一时之间,“钻木不能取火”的大标题刊登在一些报纸的头版上,成了大新闻,也是大笑话。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张寿祺教授看不下去了,出来写一篇文章,介绍我国少数民族中至今还有老人会操作钻木取火的技术,几分钟就出火了。云南博物馆也有专家介绍云南和世界各地原始民族钻木取火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因为钻木取火同现实的关系不大,这事折腾了一番,也就不了了之。
到1993 年重阳节,陕西省黄陵县桥山轩辕黄帝陵举行有五千余人参加的祭陵仪式,其中有一项钻木取火的仪式。与会的很多地方青少年回去以后,仿照大会上的取火方法,用木柴怎么也钻不出火来,他们去信询问,表示怀疑。在云南省弥勒县彝族山寨红万村举行的“木邓赛碌”盛典,还保留取火的仪式,在何毕摩和几个长老的主持下,将一把火绒草放进杉木洞里,用一根木棍插进去不停搓转,越转越快,不一会儿,洞里冒出了青烟,火绒草燃着了,用嘴巴吹旁边放着的干枯松针,火就燃了起来,周围的人们便欢呼取火成功了。(见2004年2月22日,南方日报)。世界其他地方如南美洲哥伦比亚山区的一支印第安人,现在还使用钻木取火获得火种。……
否定和怀疑钻木取火的人,不知道个中有很多讲究,并非随便拿根木头钻起来就可以出火了。古人四季采用不同的木材钻木取火,春天取榆,称柳之火,夏天取棗,称杏之火,秋天取柞,称楢之火,冬天取槐,称檀之火。换季新取的火叫“新火”,前季的火叫“旧火”,这只是华北的情况。世界各地原始的取火用材和技术,千姿百态,这是人类学研究的范围。上述的退休工程师和老工人为什么不事先去查阅一些有关的文献记载呢?媒体为什么不核实就跟着起轰,都显得过于草率。其实,即使用电钻能钻出火来,同样可以否定钻木取火,因为古代还没有电钻,可以反证人工搓转是不可能出火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全怪怀疑和否定向日葵不向日及钻木不能取火的观察者。我们现在已经具备充分的条件可以对这两个问题和类似的疑难问题,有计划地进行科普宣传、解疑。按国外科普片的做法,我们若是要解释向日葵向日的原理或钻木取火的技术,可以在荧屏上由主讲者准备一系列的模型、实物、图片等,主讲人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有关的实物、模型,如向日葵的种子如何发芽,幼苗怎样长大,叶片怎样随着生长,幼蕾何时出现,它们怎样随着太阳转,舌状花和筒状花的解剖,昆虫如何协助向日葵授粉……,可以在短短的十来分钟里,把有关向日葵的知识,作一次全面的科普知识介绍,不光是回答了向日葵是否向日的问题,还对向日葵有了整体的了解。钻木取火也一样。我们为什么没有这样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我们的电视台忙于刊登洗发水、补钙、减肥、增高的广告;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忙于撰写论文,申请科研经费,写科普文字没有任何好处,不能提升职称,不能带研究生,不能成专家。一旦成了教授专家,又没有兴趣写、甚至于不会写了。我们的城市高楼林立,又是草坪,又是文化广场,又是大剧院,对比之下,科普的宣传和展览略有点缀,十分薄弱贫乏。
现代人受过现代化的教育,处身现代的声光化电、信息世界里,耳闻目睹,见多识广,滋生了一种自以为是的判断能力。恰恰没有觉察和反省现代人由于人类知识总量的激增和膨胀,人们不得不把知识一再分割成各种学科领域。譬如向日葵向日的机理属于植物生理学研究的范畴,钻木取火属于人类学研究的范畴,只有交到学科手里,问题才能研究深透。对于一种常见现象发生怀疑是很正常的事,人人都不例外。但如果只凭自己的一知半解下判断,并且自以为是,就容易差错。学科划分导致青年人进了大学,就得选择专业,因为不存在笼而统之的大学。学科细分,专业定终身,导致隔行如隔山,每一个人只能在一个有限的领域里,获得较他人深入而丰富的知识,这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局限性,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教授、专门家在内。所不同者,他们一般都有自知之明,对于他们的学科领域之外的东西,谦虚地承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并不妨碍他们作为专家的权威性。无庸讳言,也有些院士教授,在他们不熟悉的学科领域发表高论,自以为是,闹了笑话。庄子太聪明了,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点破这个矛盾,可是庄子不知道如果以全人类为单位,知识量的积累是可以从小到大,从少到多,越积越多的。但是,就一个人而言,他还是无法摆脱、超越他知识领域之外的局限性,庄子的话是永远正确的。这是笔者从“向日葵不向日”及“钻木不可能取火”的表态中所产生的感想。
200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