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轶闻

唐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收入《唐诗三百首》,这诗在国内虽然流行,但并不突出。可是这诗在日本的流行面甚广,远较中国为普遍,绝非其他唐诗所能比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1991年9月,我在日本的研究工作告一段落,京都大学的高谷先生开车带我北上到各地参观考察古文化遗址,第二天上午到达山形县,当天下午他有一个报告会,不能伴我,安排我去参观访问一户农家的农场,我正是求之不得。农场主人是佐藤先生,在农场参观的内容很丰富,这里不说了,单表参观毕,到他家休息谈天的经历。佐藤夫妇和父母亲同住,他父亲是农民,也出来招待我,佐藤母亲和夫人则忙于准备晚餐。吃过一顿丰盛的日式晚餐以后,主客又坐下来饮茶,交流中日的农业情况。佐藤忽然想起,对父亲说,快把他们珍藏的东西拿出来让我过目,他父亲从一个大木橱里拿出一个长方形木匣,小心地打开锁,从木匣里拿出一叠纸,展开来一看,才知道是一张碑文拓片的条幅,约有一米多长,原来就是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他父亲几年前去中国旅游时,从苏州寒山寺亲手买来的,作为珍贵的收藏品保存的。佐藤又拿出一个录音机来,对我说,他们一家人都知道“枫桥夜泊”这首唐诗,但从来没有听到过中国人诵读这诗的声调是怎样的,所以机会难得,请我这个中国人诵读一遍,便可以把这诗的字形和声音同时收藏。我不是朗诵演员,也只得献丑,用汉语普通话朗诵一遍。接着,佐藤用日语也朗诵一遍,都录入录音机里。听过汉语和日语的朗诵之后,佐藤感慨地说,显然是汉语的朗诵有抑扬顿挫,非常好听,而日语的朗诵,音节长短不一,失去了汉语那样音节分明,一字一音,抑扬顿挫的效果,他不知道这抑扬顿挫是汉字有平仄之分的缘故。
这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并使我百思莫解,这首中国唐诗,何以吸引日本农民如此钟爱?佐滕一家人都会诵,而在中国,知道这诗的人虽然不少,至于家家都知道,现在已不可能了。或许我碰到的佐藤家是个特例,不一定日本人人如此。因我不是诗人、专家,事情过去也不再去深究了。
想不到最近隔壁同事老胡找我,说他的外孙小学生问他:“月落鸟啼霜满天”句中的“落”字应该怎样解释?因为老师和字典上都说“月落”就是月亮落山了。但是他觉得有疑问,既然月亮落山了,霜也出现了,为什么还有渔火?还是半夜?这个提问为难了老胡,便转而问我,我听了觉得有些出乎意外,除了就我所知,作了解答以外,因而勾起了我在佐藤家的往事回忆,带着疑问趁机查阅了一些资料,终于明白了日本人特别钟情于这诗的缘故。
寒山寺位于苏州阀门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梁时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到唐贞观年间,浙江天台山的高僧寒山和拾得,来到这里住持,才改名“寒山寺”。唐朝的佛教对日本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日本派往唐朝留学的人员,分别称留唐僧和留唐生,传说拾得和尚是乘坐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钟,飘洋过海东渡到日本,在一个名叫萨堤的地方,传播佛学和中国的文化,所以日本人对寒山寺的熟悉程度和情感远比中国人还亲切而深刻。
明朝晚期是历史上倭寇频繁搔扰江浙沿海城乡的时期,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正月,倭寇从太仓进掠苏州及松江等地,可能是在这一年倭寇掠走了寒山寺的钟,带去了日本。次年,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宼入侵杭州,纵火焚烧雷峰塔,外部的飞檐等木结构被烧毁,只剩下赭黄色的塔芯,一直到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塔芯轰然一声,突然倒塌。直到2003年重建,才恢复了历史名塔,这是题外话了。
一直到清末,日本一位名叫山田寒山的人,四处打听寻找寒山寺钟的下落,他要把寒山寺的钟找出来归还中国,但始终没有找到。于是他便募捐集资,在明治三十八年(1906年)由小林诚等一批工匠,精心铸成一对青铜钟,一口留在日本观山寺,一口送回苏州寒山寺。所以现在的寒山寺钟虽然不是唐时的原物,却注入了一段掠钟还钟的日中民间文化交流友好的佳话。有了这样漫长丰富的历史经历,苏州寒山寺的钟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自然在日本成了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事,《枫桥夜泊》甚至收入日本的小学课文里,小学生也会背诵。
苏州在1979年12月31日除夕夜,举办首届除夕寒山寺听钟声活动,此后年年举行,二十余个除夕以来,有近三万的海内外游客来寒山寺聆听夜半钟声,其中以日本人为最多。那么,佐藤一家珍重收藏寒山寺碑文,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枫桥夜泊”诗的碑文,是明代著名的文士文徵明所书写,后来因为寒山寺一度失火,诗碑遭损坏,仅存残角一块,不到十个字。重立的诗碑是清代名士俞樾(章太炎、吴昌硕的老师,俞平伯的曾祖父)所书,保存完好,风景点所供应的《枫桥夜泊》条幅,是俞樾书碑的拓本,佐藤父亲收藏的便是这个拓本。

200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