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 幅 对 联 的 命 运
游修龄
中央电视台的一个中学生知识活动节目,在谈论游万里长城的时候,提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又联系到山海关城东七里的凤凰山上,那儿有座纪念孟姜女的庙,庙门口有一幅对联,这幅对联的文字很特别,主持人让同学们试着念,多数人都念不下去,只有一位能念,可能是她已知道这幅对联的标点。对联如下: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幅对联的标点如下: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对联中的朝和长,都是同形异音异义,不知道这点,当然念不下去。第一个朝音“遭”(zhao),作今日解,如今朝。第二个朝音“潮”(chao),作潮水解。所以上联应念: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潮朝落。下联的首字长应念长短之长(chang),次字的长应念生长之长(zhang)。下联应念: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我因为没有去过山海关孟姜女庙,不知道有这幅对联。但电视主持人介绍这幅对联时,使我马上想起另一幅类似的对联,悬挂在温州江心寺大门口,江心寺位于温州市北面的瓯江中,瓯江开阔处江面的泥沙逐漸淤积而成的岛屿,称江心屿。江心屿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一塔,江心寺位于双塔之间,是温州市的旅游景点之一。江心寺的联语是: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游客到了江心寺,首先被这幅对联所吸引,但往往念不下去,便请寺里的方丈来解读,才恍然大悟,称赞不已。这联的标点如下: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江心寺的“朝”和“长”,也是八个同形字异音异义,上联中首个“朝”,音“遭”(zhao),作今朝、今日解,和孟姜女庙相同。但孟姜女庙的第二个“朝”音“潮”(chao)并直接作潮义,各种字典上都没有释朝为潮的,这样解释,其实是同音代替的别字。
江心寺上联的第二个朝(chao)字,应作“见”解,这是各本字典上都有的解释。所以上联的意思是住在江心寺,天天可以看到云起云散。同样,下联的第一个“长”(chang)字作“常常”解,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王安石《歌元丰》诗)。第二个“长”(zhang)的义是“进也;增益也。”如《易·泰》:“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汉·荀悦《汉纪·成帝纪三》:“阴气盛溢,水则为之长。故一日之內,昼减夜增。”郑观应《盛世危言·铸银》:“时价虽有长落,成色毫无添补。”(转引自《汉语大词典》)“长”即后世的“涨”。用来形容潮水的涨落,非常自然。
据《临榆县志》载,孟姜女庙建于宋前,但宋庙已不可知,现今的庙是明朝万历廿二年(1594)由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张栋所主持重修。这幅对联当是万历重修后所加,而非宋时原有。理由如次:
孟姜女庙在宋时原名贞女庙,故事本身是个反对封建暴力统治的悲剧,建立这座庙的本意在紀念孟姜女和她牺牲了的丈夫,去庙里进香的人,都怀着崇敬的心情。这幅对联是描写环境风景的,与紀念孟姜女并无关系,显然是明朝重修后,为了渲染名勝景点的气氛,在庙门添上这幅对联。
温州江心寺的这幅对联是南宋乐清人王十朋(1112~1191)年轻时寄寓江心寺里读书时,朝夕对着云天变化,江潮涨落的景色,很优美的白描,故写来十分自然贴切。同时,以他的文才,不免卖弄一点游戏文字,故意使用了同形异音异义的字眼,使到此一游的人,必须动一点脑筋,才会恍然大悟而赞赏不已。王十朋后来中了狀元,在南宋颇有名气,著有《梅溪文集》,还有后人
因对他的附会,編寫出来的《荆钗记》元曲故事,流传至今。
孟姜女庙对联的作者,显然是看到过江心寺的对联,模仿它的遣词造句法,结合孟姜女庙在海边的环境,加以变通。江心寺的上联形容天空的行云,下联形容瓯江的潮汐,是顺理成章。孟姜女庙对联把江心寺上下联的云和潮对调,把形容云的朝字,通过朝和潮谐音,改为形容海潮。这一改,便不好用单个的海字,又不好用潮字,因为海水不是江潮。只好加“水”成“海水”,这一来,又影响到下联的“云”也必须跟着加“浮”字成“浮云”。海水和浮云的对仗不工整,已是硬伤,更要命的是,拿原本形容江潮的“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来形容浮云,显得牛头不对马嘴。江心寺对联是王十朋寓居江心寺读书时朝夕和江潮云天相处的体会,不是偶然到此一游的游客所能写得出。凡此,都说明孟姜女庙的这付对联不是原创,乃是套用王十朋江心寺联的手法,改头换面的模仿抄袭之作。
以上嚕嚕苏苏说了一大堆,并不是要把这两幅对联的先后弄个水落石出,我是有感于这个偶然的事例,给人好多启发,它似乎与今天的不少事情非常类似而一脉相通。孟姜女庙的对联因为位置在山海关以东的凤凰山上,它同游览长城、及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得天独厚,再经电视台的节目一宣传,它的流传范围要远比江心寺的对联为普及而广泛,知道的人将越来越多。这些都是由外界的因素为这幅对联创造了传播的条件,而非对联本身的特别优秀之故,更不用说这对联还有模仿抄袭之嫌。而江心寺的对联,尽管是原创的,优秀的,因只限于到江心寺游览的人,为数不多,其传播的范围和影响是不好同孟姜女庙的对联相比。結果是人们只知道孟姜女庙的这幅绝妙的对联,不知道还有比它更正宗的江心寺对联,何况后者肯定是模仿抄袭之作。
换言之,假冒伪劣的东西往往比货真价实的东西吃香,已成为现在见惯不怪的现象,就是精英文化的学术领域也并不例外。一些抄袭、改头换面的学术著作论文,凭籍其优势的条件如名校、教授、博导的头衔,雄厚的科研资金,同有关的领导部门、出版社千丝万缕的利益交互关系,可以很顺利地出版问世,并不断地加以炒作,独领风骚。那些缺乏上述条件的原创性的著作论文则受到排挤和冷落,这同本文标题“两幅对联的命运”何其相似乃尔!
200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