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晚清民国茶马古道》序
《图説晚淸民国茶马古道》赵大川、马晓莉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11月
游修龄
“茶马古道”是指用四川、云南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用马幫运输,故名。“茶马古道”在“汉茶”易“蕃马”的背后,蕴藏着汉藏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融洽。
茶马古道蜿蜒于我国大西南橫断山脉的高山峽谷中,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如果说骆驼是丝绸之路的“沙漠之舟”,则马帮便是茶马古道的“山地之舟”。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明清尤盛。进入民国时期的1940年代正遇上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东南沿海交通受阻,西南山地的茶马古道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直到云南的公路和铁路修筑以后,茶马古道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
《图说晚清民国茶马古道》的出版,对于理解过去这千余年来、特别是晚清民国茶马互易中涉及茶文化史、经济史和民族史的读解,具有别开生面的贡献。
茶马古道的主要路线是从云南的西双版纳﹑思茅﹑普洱﹑临沧﹑保山﹑大理﹑丽江﹐经迪庆及西藏的昌都﹑拉薩等地后﹐进入印度﹑尼泊尔等南亞地区。另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涼山后﹐交汇云南丽江﹐再经迪庆﹑西藏等地后﹐进入尼泊尔。这条茶马古道横贯藏、川、滇高原横断山脉的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蜿蜒四千余公里,穿越了四千多米深的大峽谷、六千五百米高的雪峰和雄奇的冰川、光是单程就要走半年。读者可以从本书中看到早年的地图。
茶马互市之所以始于唐朝,是因强大的唐朝盛兴饮茶之风,其影响所及,波及到周边的西南民族地区。
茶马互市开始的对象是回鹘(即回纥,又名畏吾儿,即今维吾尔),《新唐书·隐逸传·陆羽传》说“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其后尚茶成风。”这是历史上有关茶马互市的最早记载。《茶经》流传到回鹘还有一段趣闻。唐朝后期的使臣在与回鹘使者谈判茶马互市的事宜时,回鹘使者表示不想直接用马匹换取茶叶,而愿意拿千匹良马交换一部陆羽《茶经》。这时陆羽已作古,当时的《茶经》还没有印刷条件,只靠手抄,抄本的流传十分有限,而唐王朝正迫切需要战马,到处找不到《茶经》的时候,诗人皮日休献出了一部《茶经》手抄本,终于解决了唐朝对马匹的燃眉之急。
除回纥外,唐朝饮茶之风对吐蕃的影响也非常大,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在唐代建立的第一个王朝。七世纪初,吐蕃第三代赞普(即王)松赞干布(按汉语词序,即干布王)遣使于唐,请求通婚,公元641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和亲吐蕃;公元709年,唐中宗又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和亲于赞普迟德松赞。跟随这两次和蕃的有雅安的茶叶和制作金银陶器茶具器皿的手工业工人,及精工抄写的经典《毛诗》、《礼记》等。从此使饮茶之风,在藏族的上层和平民百姓中间普及开来。唐诗“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阵营识龙蛇。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唐·陈陶《陇西行》四首之四)。这诗是形容战争不能解决问题,和亲却有利于文化交流,末句“一半胡风似汉家”,隐含藏族的上层和平民百姓已经普遍饮茶成风,是和亲的带来的成果。
茶马互市,两者何以结成互利的交换伙伴,有其必然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因素。
先看茶。以藏族为例,藏族人日常饮食以牛羊肉奶及奶制品如奶酪等为主,粮食则以青稞(裸大麦)为主。这种膳食结构,最感欠缺的是帮助消化的饮料,而非单纯的水分补充。茶叶中的芳香族化合物,除了闻起来令人愉快兴奋,更重要的是它能溶解脂肪,有肋于消化肉奶类食物,这使得藏族人民一旦接触到茶叶,便被它的芳香及助消化的功能所吸引。此外,高原的气压较低,人体的水分蒸发作用强烈,血管的膨压增大,喝茶可以增强血管的抗压能力。开始时是贵族上层社会,随着茶叶进入的扩大,一般的平民百姓也都嗜好饮茶。所以藏族群众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口头禅。汉族也有“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青稞之热,非茶不解”的记载(李龙潜《明清经济史》第95页。)
藏族人民吃的是酥油茶,制法是先把砖茶捣碎,在锅中加水熬煮后,滤出茶汁,倒入酥油加盐的木桶内搅动,形成乳白色的浆液,然后倒入铜或银茶壶里,煨在火上,以便随时饮用。饮时往往吃一口糍粑(青稞粉制),饮一口酥油茶。每人每天要饮二三十至四五十杯。蒙族和维吾尔族人饮的是奶茶,制法和藏族的酥油茶类似。茶马互市在西南地区孕育出新的茶文化支脉,丰富了中华茶文化的整体内容。
再看马。汉族是农耕为主的民族,黄河和长江流域到处种植旱作和水稻,农家养猪只是副业,可以放养马匹牛羊的草原和牧场十分有限。马匹在古代战争中犹如现代的坦克,是决胜的武器;马匹在和平时期又是交通运输、驿站传递公文、邮件的唯一快速工具,马匹对汉族来说,始终是稀缺物资。
唐代中后期,地方割据的政权林立,唐王朝为了平定各路叛乱,亟需马匹。获取马匹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利用茶叶与回鹘民族进行茶马互易。同样,对回纥来说,唐朝饮茶之风已经渗入回纥,他们对茶叶的渴求,没有其他支付的手段,而马匹是他们的富裕物资,所以这种茶马互易,一拍即合。从此诞生了绵延不绝的茶马互易。
到宋代茶马互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渐趋向完善。
宋代茶马互易有很大发展的原因是,宋代的茶叶生产量远较唐代为多。除去国内消费,有一半以上可以供应周边少数民族的需求。茶叶增产以后,还可以以茶代绢,缓解绢马贸易给政府造成的沉重压力。
宋代西北地区的茶马互市,由国家垄断,称“榷场”。榷场属贡赐贸易,故亦称之为“官市”,是由宋和西夏双方政府在边境指定地点特设的贸易机构,有专门的官吏主持和监督,交换各自所需求的大宗商品;另外还有“和市”,则是非官方的民族间交易场所。
唐代茶马互市还保留唐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进贡与贡赐的关系,贡赐返回给少数民族的茶叶、丝绸、手工业品等物资,要超过进贡马匹的价值,显示大国风度。而宋代茶马互市的贡赐部分渐趋淡化,更多地体现出互市双方互通有无的商贸关系。宋与北方的辽夏金元同时,西北很大部分长期处于少数民族统治之下,与以前中原王朝统治的情形大不相同。辽和西夏不用交换就可以从宋朝勒索大量茶叶,而宋朝却不能够获得相应的马匹。这样,宋王朝只好转移目标,把获取战马寄托于自唐以来即已嗜茶成性、马牛成群的西北藏族地区,这就更促进了宋至明清的茶马互市的繁荣。
明清两朝茶叶的生产又有很大增长,可以出口的茶叶增加,以茶易马的利益更见明显。明清两朝的商业发展非常迅速,这就引起官商逐利的矛盾,商人当然不是官府的对手。明清两朝的官府都竭力垄断商品贸易,同时,严厉限制民间的商品贸易。明政府在西北地区设立茶马司,实行“金牌信符”的茶马贸易制度,每三年一次,发放金牌,按照金牌字号,收纳马匹,发给茶价。贯彻官府对茶马贸易的垄断。同时严禁私茶出境,凡发现有将私茶出境的,即拿解赴官治罪。又设置茶课司,对茶户征收茶课。商人不得私自去茶园收购茶叶,茶户也不得私卖茶叶,而必须有官府发的“茶引”、“由帖”为凭证。官府就是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肆意扩大茶马比价的剪刀差。
官府对商品贸易的限制,阻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而使商品贸易也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因为茶叶不能满足市场,但商人又不愿投资于生产,改进生产技术,于是乞求于各种极端手段,如短价掺假、囤积居奇、投机倒把、非法贩卖违禁品等牟取暴利。这种情况在本《图说》“边茶的等级和品质”中都有详细的暴露,说明一直未能纠正。
以上是对茶马古道有关史料的简单回顾,作这个扼要的回顾,是为了给以前从未接触过茶马古道史实的读者,在翻阅这本《图说》之前,有一个轮廓的了解。有关茶马古道的史料是非常丰富的,但它们终究是文字的记载。后人阅读前人的历史记载,最感遗憾的是缺乏形象实物的留存,要凭想象产生一幅幅的图象于脑海之中,这种想象的图象,肯定会因人而异,无法表达,也难以认同。所幸象茶马古道的历史,有它顽强的继承性和时代不同的类似性。如所周知,晚清和民国时期,已经从西方传入摄影技术,因而使得晚清和民国时期有关茶马古道的许多实地情景,得以籍摄影技术而大量保留下来。摄影保存下来的是明清的镜头,但可据以倒溯以前的情况。
早期的摄影虽然都是黑白照片,但它们能历久不褪色,经得起时间考验。另一方面,早期的摄影,在战争频繁,改朝换代,时代变化急速中,它们也最容易如昙花一现般,消失得很快。赵大川先生是一位有心人,由于他平时一贯注意收藏民间的旧照片及票据之类,假以时日,积聚越多,分门别类地给予整理说明,便有了这部《图说晚清民国茶马古道》和其他的图说专著。
照片和票据类的资料,本身是单独的,孤立的,彼此没有联系,内容牵涉面又很广泛,所以在编排时,不可能象文字记载那样,分别用章节、段落的方式,给予脉络分明的编排叙述。《图说》巧妙地将它们分为九大部分加以解说,在分散中显得有内在的联系,自成系统。
《图说》的第一部分,从介绍蒙山茶入手,是直奔主题,因为这是直接涉及唐朝的两次和亲大事,带去的正是雅安的蒙山茶。读者看了第二、四、六、八这四部分,便对茶马古道的运输环境如康定旧影,泸定旧影,贡噶雪山等,会有身临其境的印象。对于运输条件如溜索渡茶、铁索桥、栈道、竹桥、藏民皮筏渡茶等会有亲自体验的感受。对于运输方式如“背子”背茶、牦牛驮茶和骡马运茶、等会有直觉的印象和理解。第三部分边茶的制造,配合照片揭示了茶商弄虚作假,短斤缺两、以次充好,甚至于以桤叶代茶叶的恶劣行径,其原因在上面已作了分析。这种行为,即使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下,仍然存在,值得深思和研究。云南是茶马古道的始发点,过去的云南,僻处西南,山高水急,少数民族集中,交通极其不便,但由于茶马古道的存在,依然散发出一种高原独有的风光,第八部分的云南风情,展示了没有近代铁路和公路交通的条件下,依旧一派繁荣的景象。第七部分“康定边茶贸易”,收存了很难得的一些边茶贸易的数据统计资料,反映出变乱时期货币的急速贬值情况,康藏茶厂脚价款的领条等,富有收藏和研究价值。最后的第九部分,“晚清民国时期的西藏风情”,以大量的照片反映晚清民国时期汉藏上层的政治来往和基层民间经济生活的交往,汉族和藏族两族人民千余年来积聚起来的久经考验的文化经济交流积淀,不是任何藏独和外来势力的挑拨离间所能破坏的,所以,这部分的图片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总之,《图说晚清民国茶马古道》是一部资料性兼学术性的编著,它具有独特的视角,是历史事实的缩影,既可以补文字记载的不足,又可以与文字记载相得益彰。它可以雅俗共赏,可以收藏,也可以研究,因人而异,各取所需,是一般的文字书本所无法比拟的。本人虽然是茶马历史的外行,也不揣简陋,乐为之序。
游修龄 于华家池之蜗居
200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