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白 岩 松 评 两 会
修龄
今年(2005)两会期间,“央视论坛”请白岩松担任两会情况的评论员,看了几次,觉得有点失望。不是他的口才不好,他只要一开口,便象打开的闸门,滔滔不绝,加上他独有的手势,配合起来,逗引你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话语走。还由于他掌握的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多,需要举例时,可以随手检来,得心应手,应付自如。问题是,一旦听完他的高谈阔论之后,却给人以收获不多的感觉,也就是说,他对问题的剖析、挖掘,停留在浅表上的多,层次深的、经得起回味的较少,同优秀的视台节目主持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姑举两例:其一是,评论赵本山在本次大会上的发言,赵本山说自己这一年来,因为一直忙于拍小品,没有时间下基层调查研究,因此在大会上提不出什么建议,觉得十分歉疚,因而表态明年一定抽时间下基层调研,以弥补今年的过失。白岩松说了一大堆赵本山的往事,最后对赵本山的检讨表示理解,并相信赵本山明年大会时,一定能拿出有分量的提案来,这也叫评论吗?
赵本山作为一个人大代表,事先不作任何的准备,空手不远千里来参加大会,面对其他委员们的热烈发言,坐不住了,只好作个自我批评了事。白岩松竟然没有抓住这种现象,深入展开评析,只是用相信赵本山明年将会有提案参加大会结束,显得多么苍白。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引起深思的方面甚多。首先,就赵本人来说,他心目中的人大代表和责任感,显然没有拍小品重要,所以会抽不出时间去调研,空着脑子参加大会。如果是一位负责的代表,至少会在会议开幕前的日子里主动抽时间下去调研。这说明他还是停留在过去“人大举举手,政協拍拍手”的心态里,没有摆脱出来,一旦情况改变了,让他措手不及,只好自我批评过关。其次,赵本山来自农村,如果发言,可以三农问题为内容,下农村调研,或请农民兄弟来座谈,综合农民兄弟的意见,形成提案,带到会议上来。如果连这点时间都没有,也可以学习马季关于相声的发言,就多年來电视台播放小品戏的问题,进行宏观的、现身说法的反思总结,相信一定很有启发和说服力。这两样都做不到,实在有愧于代表的职责。由此还带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三农问题是否一定要非农民的代表去调研反映,为什么不增加一些农民代表的名额,直接参与反映?如此等等,可以发掘评说的内容甚多。一个资深的评论员怎么可以满足于赵本山本人的自我检讨,表示理解结束呢。
再一个例子,有记者问吴敬琏:“吴先生,您能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个问题?”吴敬琏回答说:“对不起,我没有能力来概括这个问题。总是有人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复杂的经济问题。”记者又问吴“对这个领域你有什么新的看法?”吴回答说:“没有新观点,哪能老有新观点,我可没有这本事。”白岩松对此的评论说“从学者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吴敬琏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白岩松引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在是对吴敬琏其人和吴的回答,缺乏基本的理解。吴敬琏是当前中国最理智、最热切关怀国家经济建设、凭良知说话的经济学家,他很厌恶言不由衷、看风使舵的所谓经济学家。如果上述记者的问题,是向那些人提出,他们就会用“一句话来概括”,或者“对这个领域”提出他们的新观点,既满足记者的要求,又显示他们广博的水平。吴的“哪能老有新观点,我可没有这本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婉转的讽刺话,表示对那些经常有新观点的经济学家的一种含蓄的批評。白岩松却把吴的话理解成吴敬琏在这方面确实是“不知”,答不上来,于是送上一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令人尊敬却啼笑皆非的帽子。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不是针对白岩松而发,央视的其他名嘴,也都有类似的不足。为什么象香港凤凰台的名嘴评论员,说话分析显得富有深度,我们却不如,不是我们的人不努力,背后还有更复杂的体制因素,这不是本文的范围,只好点到为止。
200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