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评价古代传统农机具

 
江西社科院研究员 陈文华

  煌煌三大卷的《中华农器图谱》终于问世,这是我国学术界(特别是农史界)的一件大事。该书第一卷收录的是从原始社会至近代的传统农机具,二、三卷则收录一九四九年以后至今的当代农业机械。粗粗一看,似乎我国农业自一九四九年以后已经进入了全盘机械化时代,实则不然。只要细看第一卷,就会发现许多传统农机具至今仍在大田生产作业中使用,而且在广大农村中还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还会惊奇地发现,大田作业的所有主要农机具,几乎都在汉代就已经发明使用了,如整地用的犁、播种用的耧车、灌溉用的水车、加工用的磨盘和水碓以及扇谷用的风扇车等都出现在汉代。由此看来,我们的祖先发明的农机具的生命力太强大了,以至我们今天还无法彻底摒弃它。这其中的奥秘何在?

  奥秘就在汉代发明这些农机具,是为了适应当时地多人少的情况下进行精耕细作的要求。汉代平均每人占有耕地将近十亩。自唐以后,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量越来越少。特别是到了清代,人口激增,人均占有耕地面积骤然下降,最后只有二点一亩。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一点三四亩。今天则降至一亩以下。因此,使用精耕细作的汉代农机具来从事人均几分地的农田作业当然是毫无问题的。这就是我国传统农机具能够长期保持生命力的奥秘所在。今天,只要人多地少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中国的传统农机具就仍然会在大田生产中发挥作用。因此,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改进、完善它,而不是匆匆忙忙去抛弃它。

  我们还须了解,农业生产是人类利用生物群体将自然环境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农产品的过程,促进这些群体增殖以达到高产的方法,基本上应是以育种为中心的生物技术为中心,农具是为人们进行这些技术操作服务的。当农具发展到相当完善的程度而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时,它就会处于稳定状态。这时,生产力的其他要素就会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如遗传育种、土地利用和改良、中耕技术、灌溉施肥、防病灭虫等,都会在提高单产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农业生产力同样会得到提高。由于工具是物化的劳动手段,最容易引人注目而受到重视,因此有的学者往往过分夸大农具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以致看到农具的变化不大,就认为生产力已经停滞,甚至宣布小农经济已经走到历史尽头,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这显然是对中国农具的历史缺乏深入了解的缘故。

  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农机具还没有走到要进入博物馆的地步,它还在今天的大田生产中大显身手,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去改进它、完善它,因此还要去熟悉它,研究它。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华农器图谱》的出版,不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