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具记》提要

曾雄生

    《农具记》一卷,清陈玉撰。陈玉璂,字赓明,号椒峰,江苏武进人。自小胸怀大志,广学博览,刻苦读书,几至废寝,时有瞌睡难忍,便燃艾炙臂。勤奋学习,使他在许多方面都有深厚的功底,「凡天文、地志、兵刑、礼乐、河渠、赋役诸大事,究心源流,言之娓娓。」他不仅能说,而且能写,「下笔千言」,几天功夫就能写出一尺多厚的稿子。当时的人称他为「俊才」。康熙丁未年(一六六七)进士,授以内阁中书。康熙己未年(一六七九)参加博学鸿儒考试,被罢而归。以后他在家乡依靠经营农业为生。

    陈玉璂的著作很多,有《史论》数百卷,又有《学文堂集》四十三卷。《农具记》最初便收录在《学文堂集》卷七之中。它的覆康熙刻本收在盛宣怀辑《常州先哲遗书》第一集「集类」第八函中。又收在王#辑《檀几丛书》第五帙(卷四十二)中。这里据《常州先哲遗书》影印。

    《农具记》是作者在家乡经营农业时所作,故成书年代当在一六七九年以后。全书共一七七七字,将六十五种旱地、水田用的农具,以事和器为名,按照它们的用途分为十类,各附简短的说明。其中事有四:分别为犁之事,讲述犁耕的起源和构造;牛之事则有轭、鞭和牛衣;耕之事则有耙、镢、锸、锋、搭、田荡、长    、钱、   、耨、     ;灌之事则有桶、杓、瓦窦、筐、篮。器则有六,分别为藏种之器,草编的有#、蒉、种簟。竹制的有谷盅、畚、稻包;布种之器则有瓠种、秧马、薅马、臂篝、蓑、笠;收获之器则有推镰、#、乔扦、扒、竹杷、晒盘、#簟、稻床、搭爪、杈、箝、帚、担、钩、连枷、风车、#、艾、斗、#、##;作场之器则有碌碡、平板、#、#;戽水之器则有桔槔、水车、牛车;治谷之器则有臼杵、碓、碾、筛扬、磨、竹扬、箕。

  《农具记》是继元王祯《农器图谱》之后的又一部农具专著。最早的农具专著是唐代陆龟蒙所作的《耒耜经》,书中主要记载了江东犁等四种农具,本书中的「犁之事」即取自该书。宋代则出现了《农器谱》一书,是书最早将农器分为十类,计有耒耜、耨#、车戽、蓑笠、#刈、#蒉、杵臼、斗觯、釜甑、仓庾。元代王祯则作有《农器图谱》。「图谱」在「农器谱」的基础上将农具划分为二十门,将斗#并入仓禀门,增加了田制、镢锸、杷#、艏车、利用、牟麦、蚕缫、蚕桑、织#、纩絮、麻苎等十一门。这二者的分类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按照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和用途来加以分类。《农具记》的分类方法稍有不同,它农器定在与大田生产直接相关的一些器具上,不仅省去了王祯《农器图谱》中许多与桑麻生产有关的农具,也省去了《农器谱》中釜甑、仓庾等器具和设施。而将犁单独做为一类,而与牛有关的农具又划为一类,整地和中耕的农器合在一类,又按用途将农具分为藏种之器、布种之器、收获之器、作场之器、戽水之器和治谷之器。这也许就是《农具记》称为「农具记」,而不称为「农器记」的原因。

    《农具记》的意义在于它为考证古代农具的名实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作者在书后提到了自己写作《农具记》的原起,大意是说,我在雇人经营农业时,见到了若干种农具,通过向老农咨询,又参考古代农具的名称和有关图书的记载,发现古今农具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有名称不同,而实际相同的,有名实不同,而功用也不同的,于是便写下了《农具记》,以便于农具名实的考证。粗略地将《农具记》与《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做一比较,就会发现两书之间所存在的一些名实互异现象。如书中提到,「戽水之器,则若有桔槔,长木为箱,三面如墙堵,仰而缺,置小板数十」,显然这不是《王祯农书》上所说的那种「后重前轻,挈水若抽」的器械,而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提水工具「龙骨水车」。除了名实互异以外《农具记》中还记载了一些明清以后,新发展起来的农具,如稻床等,这些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农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农具记》和《王祯农书》中的「农具图谱」比较起来,一个最大的遗憾就是书中没有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