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谛先生与《王祯农书》

史晓雷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北京  100010

 

按:此文是笔者为郑振铎先生诞辰110周年所写的一篇小文。刊载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主办的《文津流觞》“纪念郑振铎诞辰110周年专号”(200812月,总第二十五期)。

 

我原来对郑振铎先生了解并不多,只是今年因研究的需要,到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查阅明版的《王祯农书》,在其中一本《王祯农书》的扉页上发现有“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的印记,不久又在文津街国家图书馆的古籍馆看到印有西谛印章的清版《王祯农书》。我当时还纳闷,怎么郑振铎的私人藏书会“流落”到国家图书馆呢?后来,阅读了郑先生的一些资料,才知道那是郑先生牺牲之后他的家人无偿捐给国家的,这也是他生前一直对家人所言的主张“我死后,这些书全都是国家的”1。如今,我也成了西谛先生捐赠图书的直接受益者,在先生诞辰110周年暨逝世50周年的日子里梳理一下他在收藏和研究《王祯农书》方面的情况,也算纪念先生吧。

《王祯农书》是我国元代一部杰出的农学著作,成书于1313[1]。其作者王祯生于元代中书省东平路泰安州(今泰安市)[2]1295年赴任江浙行省宁国路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1300年又调任信州路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由于王祯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北方,后来任官在南方,所以对我国南北方农业生产的差异深有体会,表现在《王祯农书》中的一大特色就是南北方农业生产情况的对比。《王祯农书》另有一个显著特色是它丰富的插图,集中在该书的“农器图谱”部分,共有插图300多幅,这在我国古代农书中是绝无仅有的。日本著名学者天野元之助认为:“我觉得在中国古农书中,王祯《农书》是最有魅力的。”郑振铎先生是收藏家,但是他的收藏注重版本和插图,叶圣陶先生有过精辟的概括:“振铎讲究版本,好像跟一般的藏书家又不尽相同。他注重书版的款式和字体,尤其注重图版——藏书家注重图版的较少,振铎是其中突出的一位。”2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为何西谛先生对农书中的《王祯农书》格外垂青了。

从《西谛书目》“子部·农家”类可以看到西谛先生收藏有三部不同版本的《王祯农书》。但是,据我所查国家图书馆现藏印有“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印章的《王祯农书》一共四部,其中一部在善本部,另三部在文津街古籍馆。

我先谈《西谛书目》中收录的三部《王祯农书》。[3]

第一部是现存三十一卷的明嘉靖本(1530)《王祯农书》,该书缺“农器图谱”中的第十六到第二十卷,共十册,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因为《王祯农书》元本目前已无,明嘉靖本已经是目前最早的版本,弥足珍贵,国家图书馆所藏《王祯农书》嘉靖本除此该本仅有两部。

第二部是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印本,共二十二卷,十册,该书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这个版本出自《四库全书》,同时又参考了嘉靖本。该书的书衣上有西谛先生的亲笔题跋:

余偶购石印本《农书》于邃雅斋,此本从内聚珍本出,邃欲更得一内聚珍本,遍访厂肆不获。今晨携晓铃至修绠堂,适斐云亦在,获见好书不少,明刊本《朝鲜日本图说》其白眉也,谊应归北京图书馆。闲谈及《农书》,助廉乃取出此本,索四十斤金,余立偿之,挟书以归。余所见《农书》并此凡五种。

                              一九五六、七、八   西谛3

   第三部就是上书题跋中所谈到的石印本(王祯)《农书》,其实该书是郑先生在购得上书的前一天在邃雅斋购得的。书衣上有一句题跋:

一九五六年七月七日得于邃雅斋   西谛4

    该书诚如先生所言出自内聚珍本,据王毓瑚先生校注的《王祯农书》说:“一八九八年,在上海的‘农学报社’”又根据聚珍本出版了一个石印本”5,可以得知第三部书乃是1898年的“农报本”。该书出于聚珍本,因此也是二十二卷,只是分上下两册,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西谛先生捐赠但未收录到《西谛书目》中的《王祯农书》(可算作先生的第四部《王祯农书》[4]),封里印有“光绪乙未增刻”字样,该书共分三十六卷,显然属于嘉靖本系统。该书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共11册。据天野元之助先生考证《王祯农书》版本的沿革,当知此本乃1895年福建刻行的孙星华校《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中的一部。“因为当时《武英殿聚珍版全书》本(即殿本)无从借致,因而只得根据嘉靖庚寅山东布政使司本增刻。”6不过,该版本在嘉靖本的基础上经过了认真的雠对。

西谛先生不但收藏《王祯农书》,而且对其颇有研究。在先生的《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中,他就注意到《王祯农书》。“嘉靖时代(1522-1566)是明中叶艺术史的一个大时代,也是明帝国的衰颓期的开始。但在艺术方面,几乎无一部门不显出蓬勃的生气与别致的式样来。从初期的《莲谷八咏》、《农书》、《醴泉县志》(1525-1535年)等木刻插图的浑厚豪放……”7这里他以《王祯农书》为例,说明了嘉靖初期木刻画的艺术特征,反过来,也使我们知道了《王祯农书》插图的艺术风格。1956年,他应《人民日报》之约开辟了一个专栏“漫步书林”,其中第一篇读书笔记便是“王祯:农书”(分上下两篇)。总共不到3000字的两篇文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第一,他直截了当地指明自己对《王祯农书》情有独钟的原因:“我之所以收集农书,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们有木刻的插图。后来,连类而及,就连没有插图的农书也兼收并蓄了。在有木刻插图的农书里,我最喜欢元代王祯撰的农书。”8[5]可见,他是因图爱之,从《西谛书目》中我们还可以找到《农政全书》、《野菜谱》等有插图的农书。

第二,再次点评了《王祯农书》中插图的艺术风格。他说:“书中插图,浑朴有力,气象甚为阔大,是木刻画里的上乘之作。”可谓切中肯綮。

第三,认识到了王祯记载的造活字印书法的重要性。他认为“造活字印书法乃是乾隆时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出版前的一篇最详尽的叙述活字印书的方法的文章,极为重要。”西谛先生还说自己过去看到过排版工人“以人寻字”,但没见到过王祯所记载的更科学的“以字就人”的方法。我国印刷史专家张秀民谈到王祯的造活字印书法,认为“这是印刷史上很珍贵的文献”,“在排字技术上也是一个创举”9。真乃英雄所见略同。

第四,对《王祯农书》的版本作了考查。在《王祯农书》的明代版本中,他说曾在上海看到过1574年的万历本,并且认定其翻刻自嘉靖本。另一个版本系统其实来自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把《王祯农书》从大典辑出,聚珍本源于库本,西谛先生对照聚珍本和嘉靖本后认为永乐大典所收应当最接近《王祯农书》的本来面目。他还谈到了清末的闽本(1895)、广东广雅书局重刻的闽本(1899)、石印小字本(应指1898年农报本)、铅印本(1924年山东农业专科学校在聚珍本的基础上出了一个“农专本”,1937年商务印书馆同样在聚珍本基础上出了一个印本,归入“万有文库”。)总之西谛先生几乎谈及到了《王祯农书》的所有版本。唯一疏忽的地方是他认为闽本是从万历本出的,其实在孙星华的跋中已经指出其来自嘉靖本。王毓瑚先生在其校本中指明了这点,他说可能是西谛先生的偶误。

第五,高度评价了《王祯农书》。西谛先生认为《王祯农书》“读起来还觉得语语翔实,通俗合用,不但总结了古代农业科学的好的经验,而且更有新的见解和新的创造。”的确如此,王祯记载的农器中,有的是当时的创制,比如在“水轮三事”目,称其为“今创此制,幸识者述焉”;有的当时已经失传,王祯重新搜访而制得,比如在“连磨”目云“窃谓此虽并载前史,然世罕有者。今乃寻绎搜索,度其可用,述此制度,既图于前,复叙于后,庶来者效之,以广食利。”西谛先生还认为“这部农书是徐光启农政全书出版之前最详尽的农业科学的总集。”这样的评价也是恰当的,因为《王祯农书》之前的农书,包括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都是专论北方或南方的专著,“只有《王祯农书》才是兼论南北农业的,他(王祯)是比较农业的首创者。”10

总之,西谛先生不但在收藏《王祯农书》方面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还对其版本源流作了全面的分析,对该书的插图风格、整体内容都作了精辟的评价。我们从西谛先生与《王祯农书》这小小的一隅,可以窥见先生博大的一生,谨此纪念先生。

参考文献

[1]       郑尔康.郑振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223.

[2]       郑振铎.西谛书话[M].北京:三联书店,1983,2.

[3]       郑振铎.西谛书跋(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94.

[4]       同上.

[5]       王毓瑚(校).王祯农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5.

[6]       天野元之助著,彭世奖、林广信译.中国古农书考[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126.

[7]       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44.

[8]       郑振铎.王祯:农书[N].人民日报,1956年7月27日.

(后收录于参考文献1《西谛书话》第652页)

[9]       张秀民.张秀民印刷史论文集[C].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196.

[10]   郭文韬,严火其.贾思勰王祯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35.

 



[1] 这是王祯《农书》自序中落款的年份(皇庆癸丑),但《农书》实际至晚于1304年九月完成。(作者2010118日补写此条)

[2] 王祯具体生卒年代史无记载,大约生于13世纪中叶。

[3] 此处参考的《西谛书目》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10月出版。

[4] 为何未收入《西谛书目》,情况不明。

[5] 下文所引西谛先生的话均来自1956年人民日报的“王祯:农书”,也见《西谛书话》第651-6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