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绘画看我国的水磨技术
史晓雷
论文作者按:此篇论文的源起是笔者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读博期间,在研究所图书馆借到台湾科学史学者张之杰先生的《画说科学》,其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为李约瑟补充一点点——古画中的水磨”。张受李约瑟引用的元代一幅绘有水磨的画《山溪水磨图》的激发,结果又搜罗了我国古代7幅绘有水磨的绘画,然后又从美术史画风转变的角度谈到水磨画反应的技术问题。当时,我正好在修张柏春老师讲授的“技术史”课程,课上他讲到技术史史料的选取,对古代的绘画等艺术作品以及近代的影视作品多有提及,而且课堂上也提到了宋代佚名的《闸口盘车图》。因此有一段时间,我着迷上了我国古代绘画中表现的技术史素材,特别是有关水磨的图像。先是在首都图书馆(潘家园附近,非国家图书馆)的艺术阅览室,然后又在地坛书市的一本清代山水画集中,一直到我工作后任职的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阅览室,前前后后又搜罗了7幅明确绘有水磨的古代绘画,5幅疑似绘有水磨的绘画作品。关于这些作品,我已经在论文中提到了,此处不赘。
这里补充三点。一是在论文完成之后,笔者从2011年《农业考古》杂志第1期上读到周昕先生的《古代美术作品中的水磨》(在哈尔滨,看不到该杂志,是在知网搜到的)。周先生也注意到了宋代和元代两幅著名的绘有水磨的画,但可能囿于他手头掌握的素材,没能够充分展开。但不同的技术史学者都能关注到古代绘画作品反映的技术史问题,说明了这是一个可以而且有前途的切入视角。早期的刘仙洲,英国的李约瑟在我国古代技术史研究中已经运用了,特别是李约瑟着力很大。就水磨技术而言,古代绘画的确也弥补了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的不足。张柏春、田淼老师的《中国古代机械与器物的图像表达》(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6期)利用绘画资料对我国古代的水轮(包括水磨的两种击水方式)技术有相关阐述,有兴趣者可阅之。
第二点是古代绘画作品,一般由文人创作,一些技术表达往往会出现差错。北宋的《闸口盘车图》与元代的《山溪水磨图》均是如此,1966年《文物》第2期郑为有一篇《闸口盘车图卷》曾对该画中水磨的机械结构进行了复原分析。笔者对其持保留意见,日后有待另文商榷。
第三,论文发表后,张柏春老师专门电话我指出论文中图22(清代袁江的《仿刘松年笔意山水图》)可能判断有误。因为他根据画中的场景判断,我所认为的立式水轮可能是一座拱形的桥梁。经过核实后笔者同意张老师的意见,此处应该是一拱桥。特此说明。
下面提供论文下载的两种方式:
1、新浪共享资料中,直接搜索文章名,无需注册可直接下载(PDF版):
2、知网下载,需要有账号才可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