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器发展看社会进步 |
|
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王宏钧
|
最近出版的《中华农器图谱》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我国农业生产工具演进的历史全貌,为中国农业史的研究和农器史研究提供了翔实、丰富的资料依据。 中国远古的先民,在洪荒之中,“刀耕火种”,开始了最初的农业,出现了黄河流域以仰韶、龙山、大汶口,长江流域以河姆渡、青莲岗、良渚、屈家岭、大溪等著称的原始文化,揭开中国历史的序幕。大约距今四千多年前,相当于夏代时期,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出现了铜锡合金的制造物,当时这种合金主要用于铸造兵器和礼器。到了商周时期才用于铸造锸、铲、、犁等农具。由此,中国社会从石器时代进入“金石并用”的青铜时代,这是一大进步。 西周末年出现了铁的冶炼。春秋时期铁开始用于制造农具。从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广泛应用。铁制农具的硬型模具——河北兴隆铁质铸范的发现是最有力的科学例证。铁农具的使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也为秦汉的大统一准备了条件。西汉冶铁官营,使铁农具更加迅速地推广,牛耕也更大规模地普及。汉代北方干旱地区的农具得到重要发展,搜粟都尉赵过发明的耧车是世界最早的播种机,耕犁也有重大改进。汉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光辉灿烂是世界公认的,“丝绸之路”的开通更说明了汉代社会之进步和在当时世界上的重要地位。而这一切应该说都是与中国社会进入铁器时代分不开的。 唐代的经济,南方所占的份额逐渐加重。江东犁的改进成功是中国农具发展史上的重要成果。它大大提高了南方水稻产区的劳动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唐代是中国社会繁荣昌盛的时期,首都长安是当时东方和世界经济文化和国际交往最频繁的大都市。到了宋代,中国传统农机具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走上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的阶段。垦田面积显著增加,南北粮食品种得到交流,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北方,全国经济重心向南转移。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到宋代已经比较完备,先后传入亚欧各国,对世界社会的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7世纪初,被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创始人的佛朗西斯·培根(Fran c is Bacon)在《伟大的复兴》中写道,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文化)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这样的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培根生当十六七世纪之际,他锐敏地看到了这三大发明的重 大世界意义,但是他并不知道,这三大发明产生于中国的农业文明之中,而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又大都从农具的演进开始。因此,对我国农器发展的历史加强研究,其学术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华农器图谱》的出版确实值得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