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盆地“毁麦种树”岂止上千亩
□张新光
日前,新华社播发了《河南南阳发生“毁麦种树”事件,上百亩小麦被铲》的消息,报道该市宛城区新店乡有上百亩小麦在抽穗期被毁掉。紧接着,记者追踪采访又发现宛城区红泥湾镇也有上千亩小麦地被铲平,有的栽上了成排的绿化树带;有的似乎刚把麦田深翻过,尚未来得及种树,齐刷刷的麦茬泛着黄色,横七竖八地散落一地。这说明,在当地“毁麦种树”的现象并非个案。究其原因很简单,为了筹办2012年的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这在南阳,的确是一件千载难逢的大事!
说实话,我作为一个身在异乡的南阳人,对新闻媒体的持续报道和众多网友的辛辣抨击感到“小题大做”,这是外界人士故意给南阳市领导找岔子,激化当地民众抵制政府成功举办一届隆重热烈、崭新亮丽、异彩纷呈的全国农民运动会。试问,现在全国各地都在争着抢着举办这节那会,哪一个地方政府不是兴师动众、竭尽全力、倾其所有往自己脸上涂脂抹粉,以展示其最光彩、最辉煌的一面。为啥南阳市领导这样倒霉,环城高速绿化带尚未完善,体育搭台、经贸唱戏的“大手笔”尚未亮相,就招惹新华社记者紧盯不放,非要把“毁麦种树”事件弄得个水落石出不可,让我家乡的“父母官”在国人面前丢人显眼蒙羞不成?从个人情感上说,我不希望号称“无冕之王”的新闻媒体记者继续纠缠南阳市筹办全国农运会的事情,而应当暂时放过“毁麦种树”事件的台前幕后大小官员,让他们放开胆子动员全市民众共同参与,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城乡共建,整体推进,进一步完善城市周边环境,不断地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生态宜居城市,聚精会神地筹办好2012年的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别再为难承办方“瞻前顾后,骑虎难下”。
其实,南阳盆地“毁麦种树”的大量事实几乎无处不有、且由来已久。如果中央各大新闻媒体记者对此感兴趣,我倒建议您们放宽视角、拉长镜头,三无成群开着越野车沿着南阳市过境国道、省道和乡村公路巡游一圈,就会意外发现沿途被五颜六色、想象力十足的“4+2”工作法宣传标语(其中最抢眼的主题是“六把朝天的金钥匙开启一把锁”)遮掩下的地方政治生态,以及国道、省道公路两侧各向外延伸50米、乡村道路两侧各向外延伸20米种满了挺拔耸立的杨树背后的“天大机密”。比如说,现在已经叫响全国的“4+2”工作法发源地——邓州市,早在2004年新上任的市委书记就提出了“农民要想富,家家种杨树”的口号,要求全市二至三年内发展杨树60万亩,建立板材加工企业1000家,大力唱响“杨树经济”,争取在河南省建成最具影响力的“生态林业大市”和木材加工的“特色品牌”。
邓州市一次性拿出60万亩小麦地用来换栽杨树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约占全市耕地面积244万亩的肥沃农田将彻底改变用途,让全市134万农民十年八年也见不到“一个子儿”;它意味着国家法律赋予广大农民群众拥有“三十年不变”、甚至“永久不变”的土地承包使用权被强行收回,将失去其增收载体和生活保障。就拿市里领导认为是最早探索“4+2”工作法并取得成功经验的林扒镇马营村来说,全村3229名村民原本拥有耕地7343亩,人均2亩多一点,但在2004年和2005年冬季发展“杨树经济”的高潮中,人均分摊七八分耕地种植杨树2400亩。2009年下半年,市里又要求该村从剩下的不足5000亩耕地中每人抽取1.5亩用来安置丹江口水库移民1176人,结果是当地村民现有的人均耕地只有1亩左右。为此,61岁的村民王成金气愤地质问村支书高发仓:“你这个‘高大炮’每一次都逞能带头完成上级安排的硬任务,市里给你戴上‘功勋村支书’的高帽子,让你享受副科级干部待遇,却全然不顾村里百姓的死活。照这样瞎折腾下去,马营村几千名群众就得外出逃荒要饭。”这位已经当了16年村支书的高发仓心里也明白,“市里要求毁麦种树这件事要是放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几个村干部就得蹲监狱!”话虽这样说,但当上级组织交办的硬任务一股脑压下来时,“单靠我一个小小的村支书怎能抵制得了?也就是说,当上级领导要求农民群众做出牺牲和让步时,村干部和老百姓就得有这样高的觉悟来一个‘舍小家,顾大家’。不论是马营村还是其他的村庄,实行‘四议两公开’往往都是说易行难啊!”
事实上,中央领导对河南一些农村“毁麦种树”的苗头早有察觉,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每一次追问都被地方大小官员给忽悠过去了。比如,200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河南农村考察期间,专程赶到邓州市详细了解推行“4+2”工作法的具体做法和实际效果。据当地一些知情人士透露,李源潮同志那天上午一进马营村就不解地追问:“我沿路看到不少村庄周围的庄稼地里都栽上了杨树,耕地不是不允许种树吗?”这让陪同考察的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三级书记感到意外和难堪,他们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然而,马营村支书高发仓却不假思索地回答:“国家要求平原地区搞林网达标,河南省要求建设生态林业大省,南阳市和邓州市要求建设生态林业大市,我们就是按照上级要求规划农田‘通风道林带’,然后把村子里的河滩荒地全部收拢起来用于栽种杨树,这叫‘变废为宝,地尽其利’!”其实,即使走遍整个马营村也找不到一丁点儿的所谓“河滩荒地”,村子里新发展2400亩杨树占用的全都是小麦耕地。紧接着,李源潮同志又换了个话题追问:“那树苗是谁买的?”村支书高发仓立即回答:“我们这儿不栽无主树,村里把林地全部承包给个人经营和管理,由农户自个儿购买树苗。谁栽杨树谁受益,谁买树娃儿谁掏钱。”李源潮同志听罢只好无奈地说:“你们这里的农民群众觉悟确实高,自己买树苗种,挺好。”从此以后,这位满脸皱纹的村支书高发仓就成了邓州市的“大红人”,
也是自去年以来接受中央各大新闻媒体记者跟踪报道“4+2”工作法出镜频率最高的一名“基层推销员”。现在,他遇到外地官员和记者来访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当时李部长就站在村部会议桌旁,听我这个老头子讲了一个半小时,临走还夸奖我们说实行‘四议两公开’制度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对于像邓州这样一个拥有170万人口(当地官方统计年报人口为156万人,但实际人口在170万人左右,其中有十几万名儿童是农村偷生和超生的“黑户”),而耕地只有240万亩的平原农业大市来说,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杨树经济”放在粮(小麦和玉米)、棉(棉花)、油(芝麻)、烟(烤烟)、牧(黄牛和生猪)五个传统优势产业之首,可谓是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上选错了方向和突破口。记得在1984年暑假期间,我读大二时曾参与了河南省国土规划办公室组织的一项专题调研任务,回到自己的家乡邓州市收集资料,看到当时的县委书记在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内容中有这样一句话:“夏抓小麦,秋抓烤烟,一年四季抓个全。”这种把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间作套种结合起来的平原农业发展模式,基本是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也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现在,邓州市长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48.35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平均每年实现劳务收入45亿元,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留守在家的大多都是妇女、幼童、老人和体弱病残者,因而近年来不少人开始种起“懒庄稼”——即夏季种植小麦,秋季种植旱地玉米,既保障了吃饭的问题,又为农民增加了一些收入。但从2004年冬季开始,邓州市要求用3年时间集中发展“杨树经济”60万亩(目前实际种植杨树47万亩),这种地方行政“乱作为”的错误做法,不仅严重地违背了国家重点扶持产粮大县的总体规划和各项优惠政策,而且严重地挫伤和误导了当地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势必导致粮食总产量大幅度的减少。令人感到玩味和难以置信的是,在2005年至2009年的5年间,当地官方上报的粮食总产量分别为15.4亿斤(2005年)、19.2亿斤(2006年)、20.7亿斤(2007年)、23.9亿斤(2008年)、25亿斤(2009年)。这种“被增长”的虚假统计数据是违反常理和缺乏逻辑性的,比如该市过去18年(1985年至2003年)的粮食常规产量一直徘徊在11亿斤左右,增产潜力十分有限,上下浮动空间很小,而全市现在的耕地面积一下子减少了60万亩以上(主要包括发展杨树47万亩,市里新建工业开发区和城镇扩容占地、国家修建二广高速公路和安置丹江口水库移民占用耕地十几万亩等),约占到全市耕地总面积四分之一,粮食总产量怎么可能会比以往翻了一番还多呢?究其用意无非是两个主要目的:一是为了保住邓州市多年来作为全国50个粮食产量超过20亿斤“种粮大县”的金字招牌;二是试图以此来骗取中央财政扶持粮食种植核心区的各种补贴资金。据了解,2007年该市共争取国家扶持项目145个,实际到位资金11.26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人2.57亿元的4倍以上。由此可见,地方政府数字造假的猫腻和油头还真不小。这也验证了人们常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算账算不过中央,捣鬼捣不过地方”这句话是多么形象逼真!
通信地址:464000
河南省信阳市谭山包·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张新光书记/教授收
联系电话:013939708336(手机)/
0376-6392861(办)/6393322(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