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世 臣

包世臣 又名世绳,字慎伯,号倦翁,又号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生;咸丰五年(1855年)卒。农学、农业经济学。

包世臣的家乡安徽泾县是一个贫瘠的山区,家里十分清贫。幼年时,他一面跟随父亲读书,为“八比六韵”,一面种菜,了解农事。尽管十分清苦,他却很喜欢这种耕读生活。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已日见衰败之象,加之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封建官僚的腐败,对他的震动极大。包世臣十二三岁就慨然有志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即使不扬名也毫不在意。18岁离家做塾师,其间读到明末清初倡导“经世致用”的大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的一部分,十分仰慕顾炎武的为人,顾的经世思想和他平时所思所想极为契合,因此,更坚定了他为天下国家谋利的决心。他的一生,便循着这条“经世致用”的道路前进。19岁游芜湖,受知于中江讲院程世谆,程非常赏识他的才能,荐于徽宁道宋榕,时值天久旱不雨,宋榕有意要见识一下包世臣的才学与志向,命其作诛旱魃文。由于包世臣平时念念不忘生民之疾苦,下笔立就,洋洋万言,博得宋榕的激赏,一时传为佳话。22—25岁负笈出游,入湖北、湖南、四川、浙江等地,发现当时地方官擅漕利,极为忧虑。26岁避暑浮玉山时曾出入苏州,多次指陈漕运利弊。27岁撰写成一部简明扼要的农书《郡县农政》。28岁作长文《海运南漕议》,这一年读完顾炎武《日知录》,更加钦佩顾炎武,并谓千百年来,学者当首推顾炎武。34岁中举人。此后几十年间主要游幕于江南一带,多次上书地方行政长官,指陈时弊,提出改革措施。48岁游幕于直隶承宣使署,对辖区水利十分关注,撰成《记直隶水道》一文。6l岁以大挑一等知县任分江西,4年后任新喻县令,政绩斐然,但因锋芒太露,得罪权贵,一年后被排挤去官。晚年寓居南京,以卖文鬻字度日。

在长期坎坷的生活经历中,他曾以主要精力致力于研究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问题。生平著述很多,主要有《郡县农政》,是一位颇有远见的农学家。下面就从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两个方面加以介绍。

1.撰写《郡县农政》
青年时代的包世臣,对种菜有浓厚的兴趣,常常把古书中的种菜方法,亲自运用到实践之中,看看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进行比较鉴别,从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农事经验,为日后的《郡县农政》的撰写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青年以后,包世臣主要游幕于江南一带。他极为重视农业技术的运用,认为:“百亩之粪,上农食九人,下农食五人”,必须“生之务尽其道。而不敢使有或耗者也”。他认为地方官吏不仅要做到“礼”、“义”、“信”,而且要好好学习农业技术,了解农事,然后运用这些技术指导农业生产。这些思想不仅要求“廉政”、“勤政”,而且要求“率政”,即施政有效。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他广泛收集古籍中农书资料,亲自深入农业第一线,加上早年的耕读经验,撰用了一部供官吏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书——《郡县农政》。该书以实用为原则,剔除一切不实用的部分,尽量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在江淮一带成为实用价值较高的一部农书。

《郡县农政》共分七部分,依次为辨谷、任土、养种、作力、蚕桑、树植、畜牧等。“辨谷篇”讲作物品种的识别,包括稻、麦、黍、玉米、粟、豆类、芝麻和麻,其中稻、麦和豆属江淮一带主要种植作物,因而论述特别详尽。“任土篇”除讲耕作、灌溉、土壤、肥料外,还包括山地开垦及“区田”、“代田”等,其中区田的提倡可以利用江淮一带的零星小地以缓和耕地不足的矛盾。“养种篇”叙述作物选种育苗技术,包世臣对选种和培育壮苗特别重视,对江淮地区主要作物水稻的浸种、催芽、落谷、护秧等都有详尽记载。“作力篇”主要讲农作物栽培方法,除粮食作物外,还包括棉花、甘薯、各种蔬菜和少数经济作物等。内容详细,且体现地方特色。篇末附有农家种植历,按二十四节气,安排各个节令的农事活动,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各业,可以视为一种小型节令型农书。“蚕桑篇”也很有特色,养蚕是江淮一带的主要副业,因此作者单独以一篇来介绍,几达全书的五分之一,内容包括从栽桑到缫丝的全部内容。说明包世臣十分注意发展地方传统产业,提倡多种经营。“畜牧篇”也是作者十分重视的内容,对牛、马、羊、猪、鸡以及鱼类都分别叙述,涉及到饲养、繁殖、育种和管理等。综观全书,有两大特点,一是短小精悍,二是通俗易懂,抓住重要和易于忽视的部分,体现了作者为天下人谋福利的良好初衷。

2.农田水利和防洪救灾

包世臣十分关心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水利事业。1801年,他游幕于直隶承宣使署时,对于署内架存各州县地图广加阅览,对于辖区水道走向、水量、水源、堤防现状以及潜在危害进行分析总结,撰成《记直隶水道》一文。内容涉及京津地区较大河流,计有漳河、溢阳河、滹沱河、滋河、沙河、唐河、猪龙河、易水、白沟河、桑干河、洋河、她河、白河、蓟河、滦河等,指出漳河水最关利害,因其辖区较大,流被较广,宜特加注意。清王朝由于朝政腐败,江淮地区河堤长久失修,水患频繁。l804年南京发生水灾,1806年苏十H发生水患,数年后南京又灾。他作为幕僚除积极从事救灾外,还提出许多建议。1829年为治理水患,掌握黄淮水情,他坐船从山东临演出发、沿大运河南下往东吕、洛宁、宿迁到达扬州,考察了沿路的许多河流湖泊(包括马郏河、安山湖、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白马河、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骆马湖、高邮湖、那伯湖等)的水位、水源、流向及防洪设施,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他在江西当幕僚时,反对盲目围湖造田。当时江西的汗田建设十分混乱,一个大圩中往往有数个小圩,单一的农户只顾自己的小圩,而辖区的官吏只知横征暴敛,不管修汗防洪,一到洪水季节,大汗一破。小圩全部被淹。“鱼米之乡尽成泽国”,但“田去粮在”,老百姓还得按团交粮。因此他在给江西巡抚陈玉生的信中谈到要治理江西,第一要务是处理好圩田建设中的防洪问题。

3.重农思想

包世臣对农业生产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生财者农”,“天下之富在农而已”,因而治理国家的根本便是抓好农业生产,“圣人治天下,使菽粟如水火,而民莫不仁”,“圣王治天下,至纤至悉,莫不出于以民食为本”,因此他提出“治平之枢在郡县。郡县之首在农桑”。18世纪后期由于封建王朝的腐败,江南地区灾害频仍,官吏贪赃枉法,两江总督辖区的盐务漕运弊端百出,人民负担日益加重,许多人认为当时主要改务便是水利,治河、盐务、漕运等,有人间他:“你认为治河、漕运、盐务都不是大政,那么是军事吗?”他回答道:“军事虽然重要,但还不是大政,能称得上大政的只有农业而已。”在这里,包世臣继承了古代一以贯之的重农思想。

他在提倡重农的同时,并不一味限制商业的发展。相反,他十分注意流通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以防谷贱伤农,但是工商业的发展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当时江淮地区烟酒业比较发达,这是由于江淮一带工商业发达,能够吸收其他地区的粮食以缓解其发展多种经营所造成的缺粮额。但后来随着鸦片贸易的兴起和发展,造成硬通货白银大量外流,制钱贬值,使得国库空虚;同时鸦片的贸易又带动烤烟、酒肆大量发展,造成粮烟争地,粮酒争谷米的矛盾,这些丝毫不能认为是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的结果。因此,他指出不仅不能提倡,而要严加制止。他在1820年所著的《庚辰杂著二》中对烟酒鸦片的状况深感忧虑。他比林则徐上《禁烟奏折》(1838)早18年就指出鸦片的危害,提出禁止鸦片贸易。

包世臣的一生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奔波所及无不以泽被苍生为第一要务,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仕途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更好地为百姓谋利的机会。他虽以儒者自居,却公然蔑视儒家一贯揭橥的反对言利的主张,一再声称自己是好言利,并说这不是什么缺点,而恰恰是一大优点,自己平生所学大半在此。当他读到顾炎武《日知录》时,极力阐扬经世致用的主张,并力求付诸行动,在致力于乾嘉朴学精微考据的学术氛围中投入一颗不寻常的炸弹,使得溟濛于传统学术活动的土大夫蓦然警醒。他的思想影响了稍后一些的思想家,如魏源、龚自珍,虽然没没有后者尖锐犀利和集大成,但毕竟是有限的几个清醒者之一。包世臣不仅是一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而且是一位思想十分敏锐的思想家。

文 献

原始文献
[1](清)包世臣:齐民四术,重刊本,1888。
研究文献
[21赵尔巽:清史稿·包世臣传;中华书局,1977。
[3]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编:中国古代农学家小传,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4]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中华书局,l980。

作者:徐旺生
原载: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下集,科学出版社,1154-1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