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省曾
黄省曾 字勉之,号五岳山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明代中期。农学、地学。
黄省曾幼年时喜欢古代散文和辞赋,对词书《尔雅》颇有研究。明嘉靖辛卯(1531)参加乡试,名列榜首,中举人。后因进士不第,便放弃了科举之路,转攻古代诗词和绘画。当时南都参赞乔白岩坐镇金陵(今南京)。他聘请黄省曾前往纂写《游诸山记》一书。黄省曾一日游览,一日著撰。后来黄省曾又转学于会稽王文成(阳明)的门下,著有《会稽问道录》。最后关门谢客,过起了隐居生活。
黄省曾是个诗人,但却“好谭经济”。黄省曾的故里吴县是经济发达的渔米之乡,也是主要的蚕桑生产中心。发达的农业孕育着发达的农学,相传越国大夫范蠡(陶朱公)曾著有《养鱼法》一书,历来被视为渔业的经典;唐代陆龟蒙对当时江东一带的耕作农具、耕作技术、捕鱼工具和捕鱼方法均作过总结;宋代陈旉撰著的《农书》。则对江南的稻作技术和蚕桑生产技术作了完整的阐述。明代江地地区的农业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有了新的发展。明初,为了加强明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促进海外贸易,从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派郑和等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收集了大量海外诸国的地理资料,为后来黄省曾从事地学写作奠定了基础。
明中叶以后,丝织业的发展,促进了蚕桑等生产的发展;人口,特别是非农业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也促进了粮食(如水稻、芋艿等)和渔业等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和有闲阶级重返自然的精神需求,又促进了花卉种植的发展。农业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农学的全面发展。黄省曾则是一个在农学的许多方面均有建树的人。
黄省曾的农学著作主要有:《稻品》(又称《理生玉镜稻品》)l卷、《蚕经》(又称《养蚕经》)l卷、《种鱼经》(又称《养鱼经》、《鱼经》)l卷、《艺菊书》(又称《艺菊谱》)1卷。此四书合称为《农圃四书》。此外,还有《芋经》(又称《种芋法》)l卷、《兽经》l卷。地学著作则有《西洋朝贡典录》3卷。
《稻品》是一本水稻品种志。此书的写作与《姑苏志》的编纂有关。先是弘治年间(1488—1505)吴宽、张习、都穆等人发起纂修《姑苏志》,因未告完成,仅存遗稿。后来王鏊、杜启、祝允明、蔡羽、文征明等人在此基础上,重新修订,完成了这部方志的写作。黄省曾的《稻品》则是在《姑苏志》“土产”部分的基础上加以增补而成。它是一部脱胎于方志,而又独立于方志的水稻品种专志。《稻品》先对稻(稌、稬)、糯(秫)、秔(粳)、秈等概念作了解释,然后列举了34个水稻品种的性状、播种期、成熟期、经济价值以及别名等等。作为《姑苏志》的补充,《稻品》所载品种自然是以苏州地方品种为主,但书中还记载了周围其他地方的一些品种,其中毗陵(今江苏常州)3个、太平(今安徽当涂)6个、闽2个、松江(今上海松江)8个、四明(今浙江宁波)3个、湖州5个。这些品种大多在苏州一带也有种植,只不过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名称而已,《稻品》也一一加以记录。如师姑秔,四明谓之矮白;早白稻松江谓之小白,四明谓之红白;晚白又谓芦花白,松江谓之大白;胭脂糯,太平谓之朱砂糯;赶陈糯,太平谓之雀不觉,亦谓之秈糯;芦黄糯,湖州谓之泥里变、瞒官糯,松江谓之冷粒糯。《稻品》记载水稻品种性状时注意到籽粒、质地、外形、稃芒、株秆,抗逆性、产量、品质等因子。还记载了每个品种的播种和成熟月份。据统计,成熟期在l0月的有2个,9月有9个,8月有5个,7月有4个,6月有3个。生育期在l50天左右的有5个。l20天左右的9个,l00天左右,80天左右、60天左右的各1个,90天左右的3个。可以看出《稻品》中的所不同。
宋元时的农书,如《陈旉农书》、《农桑辑要》、《王帧农书》、《农桑撮要》等都记载了丰富的种桑养蚕技术。《蚕经》的部分内容即引自这些农书,但这些书都不是蚕桑专书。《蚕经》之后有关蚕桑的专著很多,据统计达180种,而其中又以江南为盛。虽然《蚕经》所载养蚕技术与其前后有关农书相比较,并没有特别的贡献。然而,江南地区写作蚕桑专书则是从《蚕经》开始的。
《芋经》是一本关于种芋的专著,包括“名”、“食忌”、“艺法”、“事”等4章,大部分是汇录古书中有关芋的记载。如“名”一章就引用了《说文》、《广雅》、《广志》、《唐本书》等书中有关芋名及其种类的记载。“食忌”一章,则是有关食芋时的注意事项,以及防止野芋中毒。“事”一章,引述了食芋救饥的一些历史事实。值得注意的是,“艺法”一章,除汇录了《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崔寔》、《家政法》、《务本新书》、《物类相感志》等书的种芋法以外,还叙述了当时种芋的方法,主要包括选种藏种、整地育秧、绒种塘土等。这些方法多有发明,如为了防止芋种冻害,提出了窖藏越冬法;又如塘土,即在芋棵行间挖土壅在芋根上,使根上土壤保护疏松,以便结出圆而大的芋头。芋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农作物,许多农书中虽有关于芋的文字,但黄省曾的《芋经》是第一部,也是惟一的一部种芋专书。
《鱼经》是一部关于养鱼的专书。全书共分3个部分,“一之种”介绍了几种鱼类的繁殖方法。这几种鱼是鲤鱼、鳟鱼、(鱼军)鱼、草鱼(鲩鱼)、白鲢、鲻鱼等。繁殖方法可以归结为两种:产卵孵化和取苗(秧)池养。使用的饲料有鸡、鸭蛋黄,或大麦之麩,或炒大豆之末。值得注意的是对鲻鱼的养殖,鲻鱼本是一种海洋鱼类,生活在海水和河水交界处。长江口的松江人在潮泥地上开挖池子。待春季涨潮的时候,捕捉一寸来长的鲻鱼鱼秧,放入池中进行人工养殖,至秋季鲻鱼就有一尺长左右。这是海鱼淡水养殖的最早记载,标志看中国海产养殖的发达。“二之法”介绍了养鱼的方法,着重于在凿池和喂食两个方面。黄省曾认为,凿鱼池必须要有两个,这样做的好处有3点,可以畜水,卖的时候可以去大而存小,还可以解泛。鱼池不可以沤麻,不可以投放碱水、石灰,还要避免鸽粪,不宜太深,深则水寒而鱼难长,但池之正北,应挖得特别深,以便鱼儿集中,三面有阳光则鱼易长。池中应设置洲岛,让鱼环绕运转,使鱼生长迅速。池旁种芭蕉,芭蕉上的露水可以解泛;种楝树,楝子落入池中可以喂鱼;搭上葡葡架,可以免除鸟粪;池岸四周种上芙蓉,可以避免水獭。鱼的食物有蟋蟀、嫩芽、秆子、鸡、鸭蛋黄,不可用水草。喂鱼要一日两次,定时定量,鱼小时喂草必须细嫩、冬季可以不喂。这些都是很好的经验。“三之江海诸品”介绍了江河湖海中19种主要的鱼类,且多属鱼中珍品,有鲟、鳇、鲈(松江四鳃)、鳓、鲳、石首、白鱼、鳊(鲂鱼)、银鱼、鲥鱼、鲙、鮆(刀鱼)、(鱼告)子、鳜、鲫(鲋鱼)、虾虎、土附之鱼,鲿鱼、针口之鱼、河豚(斑鱼)。其中有些本属同一种类,如鳓鱼即鲙鱼,鲿鱼也属石首鱼类之一种。中国较早的《陶朱公养鱼法》和《昭明子钓种生鱼鳖》等书都已失传,或仅存辑本,后世所谓渔书又多记海错或鱼品,间或记有捕鱼之法,但对于养鱼之法则很少记载。只有《鱼经》是一本集养鱼和鱼品为一体的渔书,故为一本较为难得的养鱼专书。
《艺菊书》是一部种菊专书。全书包括贮土、留种、分秧、登盆、理缉、护养等六目。本书着重于种艺之法,与以记载花品为主的宋代菊谱不同,其价值也就在于此。
《西洋朝贡典录》是一本记载西洋地理的著作。全书分上、中、下3卷,始自占城,终于天方,记载了西洋23个国家和地区的方域、山川、道里、土风、物产、朝贡等情况。每国(或地区)后面都附有“论”。黄省曾写作此书的动机是出于历史的责任感。明代随着国力的增强,自郑和下西洋后与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联系。黄省曾认为,如果不加以记述,这些事将湮没无闻。因此,便搜集了一些随郑和下西洋的随员的著作,如《星槎胜览》、《瀛涯胜览》、《针位》等书,按照典要的体例,使用规范化的语言,走访前辈父老,核查文献书籍,前后7次修改,于明正德庚辰(1520)前后完成了本书的写作。
《西洋朝贡典录》是研究明初远洋交通的重要资料,书中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有针位的记载,针位又称为针路。明代以后,为了适应航海的需要,对于各地路程远近、方向、海上的风云气候、海流、潮汐涨退、各地方的沙线水道、礁岩隐现、停泊处所的水的深浅以及海底情况都要熟悉,这样就出现了不少相当于现代航海指南一类的书,总名为针经。据明张燮《东西洋考》称“舶人归有航海针经”。黄省曾书中所载针位,取材于《针位》一书,此书已失传。据考证很可能就是郑和下西洋时舟师用所用的,或其后整理出来的“针薄”。《西洋朝黄典录》部分地保留了《针位》中有关肮路的记载,是研究明初远洋交通十分重要的资科。
《西洋朝员典录》可以考证明的一些海外外地名,并纠正过去记载的错误。《西洋朝贡典录》还可以用来校正今本《藏涯》、《星槎》书中不少的文字础误和脱文。因为《典录》所据的《瀛涯》和《星槎》版本较早,与现今通行本稍有出入,三书互校可以发现各自的一些错误。然而,《典录》所采用的多是第二或第三手资料,作者对海外地理并不熟悉。显然入求严谨,比难免出现一些张冠李戴的错误。
《典录》作为一本关于海外各国风土的书,在当时并不多见。就是掌管全国图书的秘书省也没有这类藏书,掌管外事工作的礼部也不过有些朝廷聘书、名册、礼品之类。因此,《典录》间世以后,很快受到人们的注意。黄省曾的同乡,《姑苏志》的作者王整,对此就有过很高的评价;黄省曾的同乡友人、书法家祝允明曾为《典录》作过“叙”,对此书的内容及写作力法,以及黄省曾的成就,均作了高度评价。
除农学和地学以外,黄省曾在医学和生物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他曾得到过李空间的医学全集,还为托名汉化高阳人许负的“相法十六篇”作序,表明他对马的外形学也有一定的了解。他还写过《兽经》l卷,搜集了古代辞书、冲活传说、博物志、史书等文献中有关动物的名称、掌故等项内容,并涉及到动物的分类、生态习性、役用价值、肉用价值等方面,是一本古代的动物学书籍。
总之。黄省曾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其特点之一是对“名”学的重视,强调“名”和“品”,这与他从小精通《尔雅》是分不开的。
文 献
原始文献
[1] (明)黄省曾:稻品,6夷门广陵》本,上海涵芬楼影印明万历刊本,l940.
[2] (明)黄省曾:种鱼经,版本同上。
[3] (明)黄省曾:艺菊书,版本同上。
[4] (明)黄省:艿芋经,版本同上。
[5] (明)黄省省:兽经,版本同上。
[6] (明)黄省曾:蚕经,《百陵学山》本,上海涵芬楼影印明刻本,1940。
[7] (明)黄省曾撰,谢方校:西洋朝贡典录,中华书局,1982。
研究文献
[8] 加藤繁著,吴杰译:中国稻作的发展——特别是品种的发展,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3。
[9]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
[10] 祝允明:西洋朝贡典录叙,见《怀星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l986。
[11] 马欢撰,冯承钧校注:瀛涯胜览校注,中华书局,1955。
[12] 费信撰,冯承钩校注:星槎胜览校注,中华书局,1954。
作者:曾雄生
原载: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下集,科学出版社,1993年,811--817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