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史

玉米是明清以来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一般认为原产于美洲,16世纪中叶传入中国,但也有少数人认为,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前,中国就已有玉米栽培。玉米种植初期,往往被视为消遣作物,多在田头屋角或菜园中“偶种一二,以娱孩稚”。后来才发现玉米具有高产、耐饥,适应性强,适合山区人民的要求,所以首先在山区广泛种植,成为山民的主粮。最早介绍玉米栽培技术的农书为清人张宗法的《三农纪》,说:玉米“植宜山土,三月点种,每科须三尺许,种二三粒,苗出六七寸,耨其草,去其苗弱者,留壮者一株”。

19世纪以后由于土地与人口的矛盾日益尖锐,玉米栽培逐步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的方向发展,耕作制度日趋复杂多样,《区田试种实验图说》就详细介绍了玉米与麦、谷子、绿豆等间套轮作,达到一年三熟的栽培技艺。《救荒简易书》则总结了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可以一年两熟的经验。并主张沙地包谷在立夏断风前五日种之,则苗不为风沙所打而能早熟。易遭水患的洼地宜种快包谷,争取伏前成熟可免雨季水涝之害。同时还介绍了腊月或正月、二月种快包谷,麦收后即可成熟以免虫害的经验。

关于玉米的选育种工作,《多稼集》主张要选择健壮果穗,去其首尾,采中部子粒做种。并认为玉米品种久种会引起退化,位及时更新换种,还指出从北方引种“性能耐寒,移栽稍暖之地更可茂盛”。通过长期选育,育成了多种类型的农家品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