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游修龄

稻米就是生命。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是稻米。在亚洲,约20 亿人口的生活所需的能量中,60  70% 来自稻米和它的副产品。中国人口的增殖史也就是水稻的发展史,两者犹如形影相随,亦步亦趋。对中国人来说,稻就是生命,一点也不夸张,稻在众多的粮食作物中间,脱颖而出,具有特别的优势,并非偶然,真是说来话长。

                             一,  稻从那里来?神的赐予还是人的驯化?                                         

稻从那里来?现代人当然知道稻是从野生稻驯化而成。可是,近万年来百分之百的古人心目中都认为稻是神和祖先的赐予,无论中外,都不例外。而且稻神的传说至今还保留下来,成为民间的节日活动呢。

这种原始的思路是有共性的,所以亚洲种稻的国家和地区,每到收获时,必先祭祀谷神和祖宗。由于稻种的驯化起源于原始母系社会时期,所以人们想象中的稻神也都是女性。如印度的女性稻神是 Anna Lakshmi,泰国的女性稻神是Mae Posop,印尼西爪哇的女性稻神是Dewi Sri。可是中国的五谷之神~神农氏却是男性,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中国很早就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又早已发明使用文字,所以中国正统的父系历史记载,五谷之神变成了男性的神农氏。可是民间还保留女性谷神的传统,如浙中和浙东地区的一些农村,在1950 年代之前还普遍流行女性稻神的崇拜,并建立靑秧庙,庙神称秧姑娘和稻花仙姑,每逢节日,有复杂的祭祀祈求活动。有趣的是菲律宾吕宋岛流行的稻神 Bulul  ,是一男一女两个木雕神像,神的身体象人,头面却象猴子,女神已怀孕,象征丰收。海南省的黎族人信奉的稻神也是双性的,称稻公稻母,每年农历九月水稻收获后,全村人集合一起,祭祀稻公稻母,敲锣打鼓,喝酒跳舞,为稻神招魂。黎族的稻公稻母和菲律宾的 Bulul  神像,似乎反映了稻神正从女性向男性过渡?女神还没有被男神完全取代的过渡时期?  (附稻神图)

先民们把稻视为神和祖先的恩赐,每逢收获时,必要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表示感谢。汉字“年”在甲骨文里本来作“人”下从“禾”(南方方言禾即稻),意指人背着收割下来的禾穗。这个“年”的初义,还保留在土家族庆祝丰收的“茅古斯”舞蹈仪式里,参加“茅古斯”舞的人,身穿稻草编的草衣,头戴稻草帽,浑身是个稻草人,载歌载舞,感谢谷神和场上摆放着的先祖灵位,生动地重演了“年”字的含义。(附茅古斯图)

                             二,野生稻是怎样变成栽培稻的?

第一个要问的问题是,在大自然这个花花世界的植物王国里,到处有可以采食的植物,先民们为什么偏偏选中野生稻?这是因为野生稻米的营养价值很丰富,它的蛋白质营养价值不亚于动物蛋白质。打个比方,如果把一批孩子们分作两组,一组专门吃芋艿和甘薯,一组专门吃野生稻米,几个月下来,吃芋艿和甘薯一组的孩子,体重增加得慢,吃野稻米一组的孩子体重增加得快。这是因为芋艿和甘薯的蛋白质含量很低,不能满足身体的生长发育的需要。而虽然单吃野生稻米,却并不妨碍长身体。先民们是通过实践,吃食过各种各样的食物,从比较中会获得野生稻好吃的印象,好的印象又转变为刻意追求,人们通过不断反复地的选择,繁殖和试种,终于把野生稻驯化成人工栽培的稻种。

第二个要问的问题是,自然界里的野生稻一共有多少种类呢?是否凡是野生稻都可以驯化成栽培稻呢?答案是,现在全世界的稻“种”(species)约有20 余种,其中栽培稻只占两种,一个是亚洲栽培稻,另一个是非洲栽培稻,其余的都是野生稻。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各有各的野生稻祖先,彼此没有血缘关系。除了亚洲和非洲栽培稻以外,其余的野生稻分布在热带亚洲、非洲和澳洲,它们至今还是野生状态,没有得到驯化,由于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急速改变,自然界的野生稻资源正越来越少。美洲和欧洲都没有野生稻分布,现在美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也有少量的栽培稻,他们的稻种都是有史以后从亚洲传过去的。

亚洲栽培稻的野生祖先叫多年生野生稻,又称普通野生稻,简称“普野”。中国普野的布范围很广,南起海南省崖县(N 18 0 09’),北至江西东乡(N 28  o14’),西自云南盈江(E 97  0  56’),东至台湾桃园(E1210 15’)。南北跨纬度10  0 05’,东西跨经度24019’。这是现代的分布情况,在历史上根据古籍记载,普野的分布范围要较现在更北些,约延申到北纬300 以北,但因气候关系,不能分布到淮河流域。

             三,野生稻、栽培稻、杂交稻和转基因稻有什么不同?它们彼此是什么关系?

栽培稻既然从普野驯化而来,那末栽培稻和普野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呢?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普野,它的谷粒细小,芒长,壳硬,脱壳困难,成熟参差不齐,要分次采收,种子的蛋白质含量虽然高,但产量很低。种子的休眠期很长,发芽不整齐。这是因为普野的茎秆再生能力很强,它并不完全依赖种子繁殖…等。请注意,这些缺点都是站在人类的立场所作的评价;就野生稻本身而言,这些所谓的“缺点”,恰恰是野生稻在自然生存竞争里立于不败之地的突出优点呢。

经过驯化的栽培稻,谷粒变大,芒变短甚至无芒,茎秆再生能力弱,甚至丧失了再生能力。种子没有休眠期,成熟整齐,播种期伸缩性大,发芽率高,成熟后可以一次收割,产量更高,米饭容易消化,营养和食味更好…等的优点。这些都是按照人类的要求,培育而成。但是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栽培稻获得了这么多的优点,也同时丧失了抗病虫害的能力,丧失了与杂草斗争的能力,必须依赖人力的施肥、除草、灌溉、防除病虫害等的不断照顾。而野生稻在自然界里是完全自力更生、独立生活,没有任何外加力量照顾的。栽培稻和它的祖先普野的差异变得如此之大,以至它们在分类上已经成为“稻属”(Oryza)下面两个不同的“种”(species)。普野的学名是Oryza  perennis  ,栽培稻的学名是Oryza  sativa

栽培稻在农民的辛勤劳动照顾下,经历了几千年的播种~收获~播种的反复生命周期,选择、累积起数以万计的品种,成为极其宝贵的遗传资源(详后), 这是传统农业的伟大成就。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新兴的城市和工厂,需要大量的工、商、文各业人员。他们只能从农民中转移出来,把农民从农田转移到城市里,就得用机械化武装农业,代替短缺了的人力劳动。机械化大面积栽培的农业需要划一的水稻品种,才便于统一的播种、管理和收获,而传统的水稻品种恰恰是以品种多样化取胜(详后)。在单一化和多样化的较量中,多样化被击败了,让位给单一化,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开始时人们都为单一化的经济效益歌功颂德,称赞不已,随着品种单一化的弊端不断显示出来,引起人们反思,孰是孰非,还得由历史老人说了算吧。

科学技术是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的,在水稻品种培育方面出现了全新的杂交育种科学。传统农业一个新品种的诞生,依赖有经验的农民长期在田间劳动中的观察和选拔,需要世世代代的积累和付出。杂交育种则是预先设定目标,只要设计合理周密,化十年八载,便可以培育出一个新品种来。譬如,甲品种高产,但不抗病;乙品种低产,但抗病。通过甲和乙品种的杂交,从众多的后代中可以找到高产和抗病的遗传基因结合在一起的、既高产又抗病的新品种。当然,另一方面,也会出现低产又不抗病的组合,那是被淘汰的对象。

杂交育种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和“杂交稻”是不同的概念。杂交稻当然也属于杂交的范畴,但在观念和内涵上,两者有很大的区别。杂交稻是利用水稻(其他作物也一样)杂交第一代种子的“杂交优势”进行生产,杂交育种走上杂交优势利用的途径,好比如虎添翼,增产效果十分突出,产量特别地高,通常的杂交育种品种,亩产约400公斤,杂交稻的亩产可达600多公斤。

需要指出的是,种植杂交稻收获的种子,不宜再用来播种,因为已经失去了杂交优势。所以杂交稻每年都要专门配制种子,提供给农民生产之用,农民自己并不留种,更没有条件自己制种。

杂交稻的制种既然如此麻烦,种子的纯度不高就会影响产量,于是出现了基因工程的新途径。

什么叫基因工程呢?所有生物的 DNA上都写有遗传基因,这些遗传基因通俗地说,就是建构和维持生命的化学信息。对遗传基因加以修改,就可以改变有机体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特征。譬如把生物甲 DNA的某个遗传密码片断“剪下来”,连接到生物乙的DNA链上去,将DNA重新组织一下,便可以获得新的遗传物质,创造出新的生物类型,实现人的预定目标,这就叫基因工程,又名遗传工程。

从这个简单的解释可以想象得到,基因工程和上面提到的杂交育种、杂交稻等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途径。

需要说明的是,DNA 分子是很小的,它的直径只有五百万分之一厘米,对 DNA进行切割、缝合与转运,都必须在实验室里使用形形色色的“分子剪刀”和“分子针线”进行工作。对 DNA的切割、缝合与转运的“手术”,与医院外科手术室里的肉眼开刀完全是两码事,它是难以想象的复杂,因此基因工程被称为“超级显微工程”。

回到转基因稻上,就可以很容易理解,所谓转基因稻,就是把某种水稻缺乏的性能,如抗杂草的基因引入水稻体内,种植以后,不必施用除草剂,就天然能抗杂草的水稻。最近的报道,科学家还采用“共转化”的技术,将抗虫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分别构建两个质粒,导入水稻,并通过花药培养育种,产生了抗虫型、抗除草剂型和兼抗型的种质。螟虫吃食这种杂交稻的茎叶以后,就会死亡,同时田间的杂草也被抑制生长。这意味着,有了这种杂交稻,以后将不必防治水稻螟虫,也不必喷施农药除草了。

正如人们常说的,科技进步是把双刃剑。不断提高水稻产量,必须有不断的相应条件配合,如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增加了,导致土壤环境和作物体内的污染也增加了,最后富集到人体内,影响到人们的健康水平下降。科学技术又马不停蹄地进一步向基因工程进军,产生了新一轮的“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新颖的“转基因稻”,以及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棉花、转基因大豆、转基因蕃茄…。转基因食品的营养价值是否不变?食用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目前是美国人消费的转基因食品最多,欧洲则有限制地进口转基因食品,我国已开始进口转基因大豆、棉花等。

基因工程创造出来的这些新作物,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生物种群、生态等的影响如何?对人体的营养健康有什么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总的安全性如何评价?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一直没有取得共识,从可以预见的将来看,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是否永远没有副作用,或许只有等待长期的实践和自然界的反应才会豁然开朗吧。

                         四, 栽培稻的名称很多,它们各有什么不同?

栽培稻经历了数以千年计的不断种植和选择,积累了数以万计的水稻品种资源,它们的通俗名称很多,如水稻、陆稻、籼稻、粳稻、糯稻、香稻、紫稻、红稻、深水稻…,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差异?正如以上指出过的,稻的名称不管那么多,它们在分类上都分属籼和粳两个亚种(sub species)。

籼米和粳米的淀粉都有糯性和非糯性之别,所以笼统地说糯米,其实还有籼糯和粳糯之分,非糯性的米便简称籼米或粳米。糯米吃起来富有粘性、柔性,特别适宜于酿酒和制作各式糕点;籼米吃起来感觉干燥、不粘、较硬,不宜酿酒;粳米吃起来柔软性和颗粒性都好,不太粘,也不太干,胀性适中,也不宜酿酒,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们如此不同?这都与稻米淀粉的分子结构有关,稻米的淀粉分子有直链和枝链之分。糯米几乎百分之一百是枝链淀粉。籼米则含有20%左右的直链淀粉;粳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在15% 以下。直链淀粉越少,食味越趋向粘性。

糯稻是值得专门一提的,因为只有糯米(及糯黍、糯高粱)可以酿酒,而祭祀稻神和祖先决不可少的是酒,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诗经》说:“丰年多黍多稌”(稌即糯),“为酒为醴,蒸畀祖妣,以洽百礼。”是说丰收了,要酿酒和醴(一种含甜味的清酒),祭祀祖宗和先农先社。糯米饭和各种糯米糕点,最初也是用于祭祀,当然最后都是人吃了。

古代糯米的栽培面积远比现在来得大,是因为古代的糯米除食用、酿酒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是籼、粳和其他谷物都无法替代的。用糯米调和石灰,再加栎树叶,捣烂以后,层层包涂在棺材和椁(棺的外壳)的四周上下,顶部特别加厚,其硬度不亚于水泥。1994年上海打浦路基建工地发现一座明代墓葬,墓主是一对夫妇,四百多年过去了,男子的尸体皮肤还有弹性,整体没有腐烂,原因即在棺和椁之间用糯米浆掺石灰及沙子浇灌,然后整个墓的外边包上厚厚一层糯米浆,不透水,不开开裂,隔绝空气,因而能保存尸体不腐烂。明朝皇帝朱元璋亲自监督南京城墙的建造,每块城砖都要用糯米粥“固其外”,至今南京城墙的砖依然不变形。安徽某地农村一座清代建筑大院,客堂地面用糯米加工铺成,两百年下来,仍旧光洁平滑,不裂不破,引起参观者和记者们的啧啧称奇。这还只是举例而言,可见糯米在古代的重要性之一斑。在工业产品污染环境日益严重的今天,谁能否认会有一天,我们重新考虑使用糯米以代替这些污染环境的工业产品呢。

香稻的最早记载,见诸汉代,魏文帝曹丕形容香稻“上风吹之,五里闻香。”唐诗中咏香稻的更多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夜过江西上饶农村沿途的一番感受,稻花香里说丰年,现在城市里的人只好从想象中体会了。现代人只知道香稻的米香,不会知道香稻的根、茎、叶和花也都有香气。不过,香米的香味很浓,如果象普通米那样煮饭,香味太浓反而不好闻也不好吃,只需用少许香米掺入普通米里,煮出来的饭就够香了。

紫稻、红稻、黄稻等无非是品种的名称,取它们谷壳的颜色带紫、红或黄而言。深水稻则是一种适宜于经常淹大水的地方,这种稻的茎节会随水位升高而伸长它的茎秆,不怕水淹。各种各样品种的特性多着呢,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稻米就是生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