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

  1. 北宋熙宁七年的天人之际,《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35-46页。

  2. 电视片《中华文明》第八集《灿烂星河》(撰稿),2008年3月27日,央视一套首播。

  3. 论中国古代城市对农业的贡献,The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vol.2,pp.219-252.

  4. 较晴量雨:中国古代对雨水的解读及影响——以北宋熙宁七年和雨量器为中心的讨论,2006年11月18日,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部,录像片段:http://vod.nlc.gov.cn/show.php?id=299

  5. 五十年与五千年: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年增刊,68-86页。

  6. 唐宋时期的畲田与畲田民族的历史走向,《古今农业》2005年第4期,41页。

  7. 宋代的城市与农业,《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27-361页。

  8. 宋代耒阳县令曾之谨对于中国农耕文化的贡献,《神农创耒与农耕文明》,岳麓书社,2004年。

  9. 适应和改造:中国传统农学中的“天人关系”略论,《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李根蟠、原宗子(日) 、曹幸穗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48-65。

  10. 中国历史上的反季节,科学时报2001年11月25日版 。

  11. 中国传统农学理论中的“人”,《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1(1),1-20 页。本文论点已入选《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3期,143页。

  12. 儒学与中国传统农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5(6),55--62 。本文还收入进《科史薪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13. 隐士与中国传统农学,《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6(1),17--29。

  14. 《数书九章》与农学,《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6(3),207--218 页。

  15. 第7届中国科学史国际讨论会论文集·天时与农时 ,大象出版社,1999 ,421-428 。

  16. 黄省曾的农学成就与吴地农学传统,《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2),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302--314。

  17. 曾国藩与农业——兼论传统社会中士人农业观念的转变, 《农业历史论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283-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