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栽培史

甘薯又名番薯、山芋、朱薯、红山药、番薯蓣、金薯、番茹、红薯、白薯、土瓜、红苕、地瓜等。是16世纪引入中国的主要杂粮作物之一。

甘薯引入之后,迅速推广,与此同时,栽培技术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17世纪以后,人们逐步认识到甘薯在瘠卤沙冈皆可生长,惟土地高燥、土质疏松方利于块根生长,获得较高收成。因此深耕厚壅成为最基本的栽培技术措施。南方地势低洼、土质粘重、雨量充足的地区栽薯需起垄作畦,方可排水通气、加深土层以利结薯,因此对于垄作的重要性已有一定认识。北方雨量较少的沙上虽可平作,但具有灌溉条件能够实行垄作栽培的一般总比平作高产。甘薯向北推广,因冬天气候寒冷,留种藏种工作成为引种能否成功的关键。《农政全书》在总结留种的主要经验时指出:“其一传卵。于九、十月间,掘薯卵,拣近根先生者,勿令伤损,用软草苞之,挂通风处阴干。至春分后,依前法种。一传藤。八月中,拣近根老藤,剪取长七、八寸,每七、八条作一小束。耕地作埒。将藤束栽种如畦韭法。过一月余,即每条下生小卵如蒜头状。冬月畏寒,稍用草器盖,至来春分种。”介绍了留薯块及薯蔓作种的方法。《农政全书》还介绍了利用苫盖和窖藏等保存种薯、种蔓安全越冬的方法,指出其关键在于防湿和防冻。窖藏法的提出,为种薯越冬取得突破,从而使甘薯的栽培区域不断向北扩展。

明清时期,人们在总结提高甘薯的栽培技术水平的同时,对于甘薯的利用也作了进一步的开发。甘薯传入中国之初,主要用于防灾救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认识和发现了甘薯的许多优点。徐光启将其归纳“十三胜”,指出它具有高产益人、色白味甘、繁殖快速、防灾救饥、可充笾实、可以酿酒、可以久藏、可作饼饵、生熟可食、不妨农功、可避蝗虫等优点。指出“农人之家,不可一岁不种。此实杂植中第一品,亦救荒第一义也”。这一总结对于甘薯的推广也起了一定作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