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史和中国农史研究(讲座提纲)
目的:了解中国农史和中国农史研究的一些基本情况,增加一些知识,这里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农学史本身就是科技史的组成部分;二农业的发展与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三即便是不从事科学史工作,也应该了解一点农业史。
进度:拟分两讲,分别为中国农史概述和农史研究概况。
第一讲,中国农业历史概述
一、关于中国概念
1、 从农业看中国历史
本节中要涉及的人物与事件或要提出的问题:神农氏与炎黄子孙;农作物的变化与夏商周国家的起源;大禹治水;盘庚迁殷;周朝的祖先后稷(弃);“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长城的意义;秦始皇焚书坑儒,所不烧者医药、种树和占卜之书;汉董仲舒的发现:《春秋》对于禾麦的重视;三国鼎立与南北分裂;大运河的作用;南宋时期为何在对金及后来的蒙古战争中屡战屡败?元朝统治中国何以不到百年?明末科技复兴与农业的关系?明清人口增长与农业发展?
本节要点:农业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区域性;起源的多源和发展的多元;长城内外:农区与牧区;淮河南北:旱农与泽农;从东北到西南:农牧交错;两种文化交流:以作物引种驯化为例。
——张籍:“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汉家处处格斗死, 一朝尽没陇西地。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谁能更使李轻车, 收取凉州属汉家。”
3、 中西方农业之异同
本节提纲:一、衣着原料与农业结构;二、农桑结合是中国农业结构的特点;三、农牧结合是西方农业结构的特点;四、西方农业中的衣着原料生产;五、西方的绵羊和中国的大麻;六、结构与功能;七、欠缺与修补;八、中西畜牧之异同;九、桑争稻田和圈地养羊;十、结语
二、关于中国农业
1、何谓农业:
今日的概念:农业是直接利用地力,从事作物栽培和家畜饲养而获得有机物质的生产事业;班固的概念:“辟土殖谷为农”;《吕氏春秋·审时》中的概念:“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2、中国古代农学
一稼:五谷;桑、麻、棉花;蔬果;茶;花卉;六畜;二人:农具和牛耕;旱作技术:畎亩法、代田法、区种法、耕-耙-耱;水田耕作法;选种;农书;三地:围田、梯田、架田、砂田、桑基鱼塘、精耕细作、治地;四天:顺应天时、人定胜天、巧夺天工、改变天性:嫁接、杂交、阉割;
提要:环境对农业的影响;环境变迁对农业的影响;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人对环境的改造;人对环境的适应;
三、关于中国农业历史
1、 中国农业历史的分期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的分期:原始社会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八个时期。每个时期又按照:农具与动力、农田水利与土地利用、作物结构与多熟种植、土壤耕作、肥料、栽培管理、园艺、植树造林与种茶、蚕桑、畜牧兽医、渔业、农产品贮藏加工、农学文献与农学思想。
《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的分期: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每个时期又按历史背景、农学著作、天时、地宜、农业生物、农学思想与理论等。
2、 农业断代史
农业史和农学史的区别:农业史为农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又可细分为农业技术史(研究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如农业气候、土壤、农业生物);农业经济史,研究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历史。农学史则是指农业知识积累和系统化过程的历史。
第二讲,中国农史研究概况
古代:农史研究的滥觞
《诗经·大雅·生民》叙述了周族先祖弃从事农作的历史。
《齐民要术》“采捃经传”。成为农书的写作传统。甚至像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也是“杂采众家,兼出独见”。
历代不少经学家对农史名物的考释,如清程瑶田的《九谷考》和刘宝楠的《释谷》等。
史书“食货”志中有关农史的记载。如汉书食货志对于代田法的记载。
19世纪末—1949:农史学科的萌芽
罗振玉(光绪23年,1897年创办《农学报》),曾研习古农书,探寻中国经验农学和西方实验农学相通之处。
高润生,提出了“古农学”的概念;
农史研究的论著二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多了起来。至1949年,农史研究的文章约有百篇涉及农业史的方方 面面。上世纪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文化史丛书》,如万国鼎的《中国田制史》、郑肇经的《中国水利史》、邓云特的《中国救灾史》、李士豪的《中国渔业史》等。
1955年4月,农业部农业宣传总局邀请有关专家在北京召开“整理农业遗产座谈会”
1955年7月,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万国鼎、陈恒力主持工作。 开展了规模宏大的资料搜集工作。主要是地方志中的农史资料。还先后完成《氾胜之书校释》、《齐民要术校释》、《四民月令辑释》、《四时纂要校释》、《农政全书校刊》、《补农书校释》、《农桑经校注》、《陈旉农书校注》等项工作。还编成了《中国农学史》,该书以各个时代代表性农书或农业文献为骨干展开论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农业科技史,它的出版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
1952年,西北农学院就根据辛树帜的倡议成立了古农学研究小组,1956年改为古农学研究室,由石声汉任主任。并开展了对《齐民要术》、《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徐衷南方草物状》、《农桑辑要》、《管子·地员篇》、《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禹贡》。
这一期间北农大的王毓瑚整理出版了《农桑衣食辑要》、《农圃便览》、《梭山农谱》、《秦晋农言》、《郡县农政》、《区种十种》等古农书。王毓瑚编写《中国农学书录》,该书1957年初版,1964年再版。其中收录农书524种,作者根据大量资料对每种农书做出简明的评介。这也是目前为止搞农学史研究最有用的工具书,尽管明清部分有很多遗漏。
胡道静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种艺必用》和《分门琐碎录》。这一时期,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早已散失的金泽文库本《齐民要术》、韩鄂《四时纂要》经影印从东邻日本又回到中国。
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还有:辛树帜的《中国果树史研究》、谢成侠的《中国养马史》、刘仙洲的《中国农业机械史》
学术队伍:
原有机构的恢复
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博物馆(1983年开始筹备,1986年正式开馆)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1987年9月正式成立)
招收培养农史学科的研究生
农史刊物的创办
《中国农史》季刊
《农业考古》半年刊(从1991年起,每年增加两期茶文化的专号)
《农史研究》丛刊(从1980年到1990年共出了10辑)
《古今农业》半年刊,1991年改为季刊
《中国当代农业史研究》(1994年,农业部当代农业史室也编辑出版了)
缪启愉的《齐民要术校释》。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辑的《中国农学遗产选集》
游修龄的《中国稻作史》
朱自振的《茶史初探》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
《中国自然科学史·农学卷》
陈文华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谱》、《中国农业考古图录》
1、农业起源,特别是稻作起源
2、青铜农具在夏商周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3、牛耕的起源
4、汉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估计
5、北方旱作技术体系的形成
6、宋代的“农业革命”
7、经济重心南移与农业的互动
8、地区农业史:江南、西部、珠江三角洲
9、农业与环境变迁的研究
10、东亚农业史与比较农业史研究
11、关于传统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讨论
1、面向世界。也许是受到农业区域性的影响,过去有关中国农业史的研究比较封闭,在一些科技史会议上很少见到中国农史代表,要吸收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2、面向友邻学科。现代农史学者大多都是学农学或学历史的人出身。交差渗透。 如社会学、人类学。
3、面向现代化。电脑网络的运用。
4、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文以载道。“考现”。
1、 文献材料:古农书、正史、方志
利用电脑网络查找文献典籍;
2、 考古材料
3、 民族学材料:二牛三人;
三、研究方法
四、参考书目